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台灣野溪被惡整!全面水泥化 矛頭指向僵化體制

記者 戴元利 / 攝影 廖廣賓 報導
發佈時間:2019/08/11 20:58
最後更新時間:2019/08/11 20:58
圖/TVBS
圖/TVBS

台灣長期以來都有河川整治水泥化的問題,雖然民間團體大聲疾呼,希望政府部門能正視野溪生態,但全台灣每年仍有上千個河川整治工程進行,對環境生態的評估也幾乎付之闕如,專家點出,主要原因之一,在於公部門只要預算編列,就有消化預算的壓力,加上政府單位容易各行其是、多頭馬車,也難怪野溪被惡整的悲劇不斷上演。

炎炎夏日,騎著腳踏車,在鄉間小路乘風而行,這群約莫13、14歲的孩子,趁著暑假參加營隊,體驗大自然。

 

夏令營成員:「1、2、3。」

塑膠船有單人座或雙人座,合力抬起,一艘艘搬上小貨車,短短幾分鐘路程之後,即將展開都市叢林的奇幻漂流。

教練:「這樣一扳,一拉,好了。」
 

穿戴手套、綁緊救生衣、繫好安全帽,他們要挑戰的是宜蘭野溪,隨著水流漂盪,教練提醒可能暗藏意外驚喜。

教練許家昇:「這條路就擺明著水路就是,讓我們能夠很自然地去接近它,所以它可能會有一些石頭在底下,它很不平均地分布在底下。」

教練俞錫堅:「走。」

窄窄的溪流河道,恣意伸展、曲折蜿蜒,沒抓到划槳技巧,很容易撞進沿岸野生花草,流水潺潺談不上刺激,但能放慢步調,與大自然接觸零距離。

圖/TVBS

記者廖廣賓:「小心撞船。」

動不動就有枯枝橫倒,大片芒草攔路,或宛如門簾的樹藤苦苦糾纏,如果碰上當地農家為灌溉築起的攔河堰,想安全闖關也有技巧。

 
教練俞錫堅:「一般遇到這個我們不要破壞它,我們用最安全最方便的方式。」

漂流一個多小時,沿途河岸望去,長滿相思樹、溝樹、血桐,和數不清的水生植物,魚蝦蟹貝水底優游,天空有鳥兒盤旋、伺機覓食,一條溪流承載眾多生命,處處生機盎然。

圖/TVBS

TVBS記者戴元利:「宜蘭員山鄉大湖溪的上游,有一條自然生態豐富的野溪,原本今年就已經發包,要進行防洪整治相關工程,不過擔心野溪也走向水泥化,因此在當地人士奔走下,這項工程終於暫緩,也為當地生態留下一線生機。」

大湖溪上游,位於尚德橋和逸仙橋間的流域兩旁,其實已完成土地徵收,政府打算新建堤防1.7公里,護岸2.8公里,並將河道下挖拓寬,達到25年防洪標準,在宜蘭出生長大、具備水利專業背景的康芳銘,翻出大湖溪百年堤防歷史,組成宜蘭惜溪聯盟,與公部門展開對話。

圖/TVBS

 
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康芳銘:「後來我們找資料有發現說這裡真的是,八九十年來都沒有被動過這樣子,那這樣一段河川而且就這麼近,就是說這樣一個野溪,一個生態這麼豐富的野溪,然後又文化歷史這麼豐富的野溪,那快要被整治了,當地居民第一句話就是,我在這個地方住了七八十年了,這個地方從來沒有氾濫過,你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來整治這條河川這樣。」

站在尚德橋上,兩相對照,2013年整治完成的下游河段,如今寬敞筆直,還有自行車道供遊憩之用,然而水泥堤岸長不出樹木、毫無遮蔽,人與河川互不往來,一橋之隔彷彿兩個世界。

圖/TVBS

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康芳銘:「大湖溪不要動兩邊的濱溪帶,譬如說兩邊1520公尺的濱溪帶,你都不要動,那OK你旁邊堤岸做高OK,但是我們希望那個堤岸,不要高於人的視線,譬如說你現在下游這樣做好的,你人站在旁邊的下面的那個水防道路,你根本看不到河川這個像這樣子,也是當地居民他沒有辦法接受的。」

再往上游走,天然地底湧泉、山泉水和埤塘,一年四季恆溫挹注大湖溪,生命力源源不絕,但就怕最後難逃水泥化,一如其他台灣野溪共同的結局。

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康芳銘:「暫時不會被整治啦,但以後怎麼樣不知道,但是我們現在很關心的是,整個流域的以後的農地重劃的問題,那如果農地重劃,就包括說像這樣子的湧泉池,還有很多的,很多很多在這個流域範圍內的,這種湧泉的水圳就會全部消失。」

循著混凝土鋪好的階梯,一路拾級而下,地處偏僻的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同樣有條被整治過的大寮溪,水泥化樣貌或許並不特別,不過對於台灣特有種梭德氏赤蛙而言,每年10月繁殖季,重返溪中產卵的這段路,卻因為人為工程,變成如此凶險。

圖/TVBS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志工施芬如:「首先是馬路當然是會有很嚴重的路殺,然後再來馬路跟這個溪流,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個,旁邊的駁崁幾乎垂直,而且它大概有兩層樓高56公尺,牠面對這樣的駁崁,牠其實是跳跳摔回去,跳跳摔回去,牠是不斷地在嘗試錯誤那樣子,是很困難的。」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志工,10幾年來關注梭德氏赤蛙生存危機,除了設立告示牌,發起幫青蛙過馬路活動,更協調主管機關,把密不透風的紐澤西護欄,改為通透式設計,不過河川制式化後,石塊變少、溪床平整,少了植被提供食物來源,被破壞的棲地已經回不去了。

圖/TVBS

生態工法基金會專案經理鄭偉群:「在山上很多的溪流工程,其實是跟著道路跟著比如說農田,或者是跟著其他遊憩的設施,那一起做的所以溪流本身,可能不是原來主要的問題,用排水溝的想法去設計去施工的話,那溪流水泥化或者是生態的,破壞的負面的影響,這當然就會繼續存在。」

打造親水空間和水景,台中柳川、綠川號稱成功整治,讓水岸復興成為近年顯學。尤其政府推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針對全國水環境改善,編列280億特別預算,補助地方政府改造河川溪流,8年內要營造88處水環境亮點。值得商榷的是,計畫績效指標,竟只關注亮點數和親水空間面積,河川恢復生命力才是真正的水環境改善,相關標準付之闕如。

圖/TVBS

生態工法基金會執行長陳郁屏:「(預算)太倉促地編列,然後一旦編列了就是各個相關部門,他們每年一定要把預算花完的一個壓力,所以這時候就沒有辦法,從最早期的慢慢規劃中間的設計,找到最好的設計跟後續的監督,找到最好的評估方式,這種方式來慢慢去思考,我們怎麼樣不是讓河川白白地被水泥化,而是真的透過規劃治理,找到人跟河川可以相處的空間。」

親水不等於生態,整治不代表必須扼殺自然,台灣的河川治理之路,亟待觀念翻轉。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

👉天然護膚市場升溫!無添加敏肌也可用

👉精油保養最低49折再享1111折111

👉0水保養・以油養膚,精油保養快跟上


世界翻轉中

#生態#河川#治理#觀念#水泥化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295

0.0615

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