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強降雨輪番襲擊全台灣,連首善之都台北市都難逃淹水惡夢,這也再度突顯現在的防洪治水需要新思維,專家點出全台各縣市都應該盡速盤點公有土地、公園、學校、停車場等空地,只要地形地貌做點改造,就能變身現成的滯洪空間,不僅降低政府徵收土地、做大型工程的財政負擔,也能提高周遭環境的保水能力,減少淹水機會。
社區巡守隊志工頂著大太陽,拿著長長的網子撈啊撈,因為水池裡的水芙蓉,只要一不注意,就會快速生長蔓延、蓋過排水孔,豪雨來臨的當下,這可是攸關安全的重要管道。
桃園溪海里社區巡守隊長葉子龍:「這個是高水位的狀態正常的狀態,然後我們要排水的,我們這個壓下去就是排水了。」
桃園市大園區溪海里里長劉健勳:「這個區塊最主要是聖德北路跟田溪路口,那是我們溪海一個重要的交通路口,那個區塊每逢豪大雨必定會淹水,我們整建比較特別的地方就是,以梯田式就是一塊田一塊田,流到下一塊田下一塊田再流到下一塊田,以梯田式這樣下去宣洩下去治洪。」
極端強降雨成為常態,光是一場午後雷陣雨,就讓首善之都台北市,陷入一片汪洋,市長柯文哲坦言,只要每小時降雨超過78毫米,就會超過雨水下水道負荷量,10年內想提高防洪標準到88毫米,經費是一大考驗。
台北市長柯文哲:「極端氣候誰遇到誰倒楣,所以一開始我們在內部你知道,我們台北市目前是這樣,每小時降雨量78毫米以下,如果會淹那就是我們真的要檢討,是不是清淤有問題,因為我們的系統設計是應付78毫米。」
砸再多錢、做再多工程,也無法應付極端氣候,以去年823和今年719都淹水的高雄為例,過去12年來,高雄市共投入235億治水,更砸下68億打造15座滯洪池,總滯洪量326萬噸、高居全國之冠,然而一場暴雨,市區照淹、滯洪池全部爆滿,也難怪專家疾呼,硬體工程太貴、緩不濟急,各縣市還能怎麼做?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盤點你在易淹水地方有沒有公園,有沒有綠地有沒有停車場,有沒有學校的操場有沒有國有地,讓它做凹下去一點,平常它還是它原來的功能,但是到了下雨的時候,它可以儲留一部分的水。」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改變我們的都市景觀,然後讓它跟治水可以結合在一起,這個東西就是我講的低衝擊開發,或是叫做海綿城市,可是這個難度在哪裡呢,如何跨專業的整合,如何跨部門的對話,這個東西你不做到這一步,像這種淹水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面對強降雨的氣候常態,要求完全不淹水,已經不可能,利用生活環境、增加滯洪空間,是相關單位重要課題。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