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測量「我們與憂鬱症的距離」 北科大研發讓仁寶買單

記者 李頂立 / 攝影 蕭應強 報導
發佈時間:2019/04/24 23:59
最後更新時間:2019/04/24 23:59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全球超過3億人口深受憂鬱症所苦,而台灣潛在憂鬱症患者則超過200萬人,但目前診斷上只能仰賴醫師主觀判斷,專業和經驗影響很大。台灣有研發團隊就開發出全球第一款結合AI運算和腦波檢測的系統,號稱90秒就能偵測憂鬱症,協助醫師判別,準確率高達八成。

圖/TVBS

 
記者李頂立:「在台灣,患有憂鬱症的人數已經超過120萬人,幾乎可以說15歲以上的民眾,每10個人裡面就有1個受憂鬱症所苦,我們實際來到醫院裡面,精神科門診幾乎天天爆滿,而且醫生透露,這裡面有一半的人都是因為有憂鬱相關症狀而來求診。」

精神科醫師許正典vs.看診民眾:「就是晚上睡不好,(晚上睡不好),很多憂慮的事情沒有辦法放下。」

和患者初次見面,擁有25年看診經驗的精神科許醫師,就試著從對答中,察覺憂鬱的蛛絲馬跡。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根據他的問診,來跟他的家屬來做一個判斷就是說到底家屬在這邊客觀的一個觀察是怎麼樣,所以第一項是主觀的問診,第二項是客觀的觀察。」

光是一個初診就需要30分鐘,因為目前憂鬱症的判斷,除了相關量表,還是仰賴醫師親自問診,更吃專業與經驗。

臺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跟生理疾病不一樣,因為生理疾病有一些比較客觀的指標,但憂鬱症卻比較缺乏一個具體的生理指標。」

記者李頂立:「我們離開醫院,現在來到位於內湖科學園區的辦公大樓裡,因為這邊有項新科技,未來能夠協助醫生來診斷憂鬱症,至於要怎麼判別呢?關鍵就在於『腦波』。」

戴好頭套,拿著針筒對準電極孔,注射導電膠,初步設置完成。接著螢幕畫面出現十字,受測者看著圖像漸漸放鬆下來,其實這個時候,儀器已悄悄的在接受腦波訊號。

圖/TVBS

生醫科技公司技術長翁昌新:「它有一些電極,那這些電極就可以接收微弱的腦波訊號,然後把它傳送到我們自己開發的腦波儀上面,那這個腦波儀主要的功用有兩個,一個就是要去除雜訊,然後還有一個就是要放大訊號。」

訊號上傳雲端,讓AI輔助運算,最後將結果回傳。只要短短90秒,壓力量測指數出爐。
 

生醫科技公司技術長翁昌新:「比較重要的是它的顏色,顏色越淺像白色的部分就代表壓力低,顏色越深代表著就是壓力指數越高,那像我們這次的結果,落在這個淺灰色的部分。」

腦波指數和壓力量表相互對照,就是最後的綜合評估分數,讓醫師有個客觀的參照依據。

台北科技大學機械系教授劉益宏:「憂鬱症可以解釋為一個大腦結構的異常,或是活動的異常所產生的一些外顯的症狀,比如說我們的情緒這方面的一些低落,它們這些都是因為大腦本身內部改變了所以產生外顯的症狀。」

全球第一款腦電輔助診斷憂鬱症系統,北科大劉益宏教授帶領團隊從2013年研發,如今在台大及哈佛得到臨床實證,判別準確率超過80%以上。

圖/TVBS

 
台北科技大學機械系教授劉益宏:「我們建立了所謂的臨床憂鬱症腦波的擷取的一些標準。數學演算法,當然我們用程式把它給實踐出來這樣子,那些就是我們技術的核心。」

這項技術也吸引科技大廠仁寶的目光,投資6000萬元成立生醫科技公司,打算趕在2021年前,將這套系統優化,正式商轉。

仁寶物聯網事業開發處協理范瑋益:「我們都已經開始在針對醫師他們真正臨床的經驗,去提供我們市場方向,所以會更具體的知道他們的剛性需求怎麼樣。」

技術可以整廠輸出或是租賃使用,而且未來也不限於憂鬱症,包含阿茲海默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甚至漸凍人,都可能是下一個腦波感測的藍海。整合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輔助,也許能夠真正測量出,我們與憂鬱症的距離。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憂鬱症#患者#腦波#精神科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176

0.0586

0.1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