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產生30億根的塑膠吸管垃圾,為了減少汙染,環保署提出相關限塑草案,七月開始包含速食業者、學校、百貨、公部門四場所,不得提供「內用者」一次性的塑膠吸管。不過若是消費者外帶改內用卻不罰,業者憂心稽查難以認定,環團也批評是「開後門」,效果大打折。
講起手上的吸管,老闆很自豪,因爲這是全台第一支,完全在台灣生產的不鏽鋼吸管。
不鏽鋼吸管創辦人朱學傑:「主要的品質就是在裡面,是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毛細孔是平的,不會卡垢。」
不鏽鋼吸管創辦人朱學傑:「我一開始是為了想要小孩子健康,然後我也想為了社會環境很好,要怎樣可以真正的回饋社會,所以我把品質做的很好,相對的成本就非常高。」
記者李頂立:「在我手上的這這兩個不鏽鋼製品,很明顯它合起來就是一雙筷子,不過它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用途,當我把它的筷頭拆掉,它裡面其實是中空的,也可以當作吸管來使用。」
創業6年下來,產品線更多元,過往只能單靠市集和網路銷售,到現在有125家配合的實體店舖,國人的環保意識似乎逐漸抬頭,現在不只店家推廣,政府也要加把勁。
連鎖速食店員:「您好,這是您的飲料,那吸管要麻煩囉!」
記者李頂立:「速食店裡面點杯飲料插支吸管,這樣的動作對我們來說再平常不過了。不過從七月開始,這樣的習慣可能會有一些小小的變動,因為環保署首波限塑就針對四大類業者,分別是連鎖速食店、公部門以及私立學校還有百貨商場,都不能在內用的時候使用像這樣子一次性的塑膠吸管。」
也就是說,這種紅黃相間的塑膠吸管,未來就將在內用場所消失。環保署草案預計會影響到8000家業者,違者可罰1200到6000元。但消費者如果先外帶卻內用,還是可以使用塑膠吸管。
慈心基金會淨塑辦公室總監陳立信:「你就很難去核對或追查說你到底是,在前面你到底是跟櫃台講什麼,對稽查單位其實它就很難認定。」
環保署解釋,草案中規定的「內用或外帶」是以結帳購買時作為區別,所以即便消費者拿外帶吸管內用,只要認定「非屬內食餐飲」業者就免罰,但像是百貨、學校內的便利商店,內用和外帶本來就難以區分。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主要是管制業者它提供的方式,我們會在結帳櫃台那邊採作一個稽查點。那如果是說業者可以提供一個可行的方式的話,那其實消費者他可以得到一個他該有的服務,喝飲料的時候可以有一個直接喝或者是說有些其他材質可以替代,那我相信大家就也可以配合。」
雖然禁止一次性塑膠吸管,但還是可以使用「生物可分解塑膠」,或紙類等植物纖維的材質,但目前這種PLA吸管都還沒取得環保標章,相關材質的回收機制也還未建立。
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已經有6件業者是在申請(材質)檢驗報告中,那我們預計6月底會有報告出來,因為這個生物可分解它還是需要有一個是能夠去蒐集作堆肥,未來達到一些規模的時候我們會來推動。」
根據環保署規劃,2020年將會擴大管制所有餐飲業者;2025年連外帶也限用,民眾要用一次用吸管得自費;2030年則是要達到全面禁用的目標,期望能循序漸進,讓民眾商家改變習慣。但要想事半功倍,和業者的溝通以及相關配套,還需要更加完善。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