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或資源不足地區的兒科醫師難尋,在恆春基督教醫院,83歲兒科醫師張健昌擔心孩子找無醫,不僅看診還要值班。另一名兒科醫師洪梓策說,家長對偏鄉醫較缺信任,也是臨床困境。
今年35歲的兒科醫師洪梓策在恆春基督教醫院任職數年,因偏鄉兒科人力來來去去,他曾連續值班4到5天,還要輪值兒科急診,日夜操勞,對體力、心理都是龐大負荷。
但最讓他感到沉重壓力的是遇到重症需轉送的孩子,因為恆基是地區醫院,沒有加護病房,若遇到急症、重症,如盲腸炎、腸套疊、新生兒敗血症等,必須盡快將孩子轉送到車程2個小時的高雄大醫院。
洪梓策體質容易暈車,後送重症孩子又必須跟時間賽跑,一分一秒都耽擱不得。跟車的洪梓策往往暈得狂吐,但又要隨時關注孩子的狀況,每一次後送都讓他心驚膽跳。
重病的孩子發生在都會區,因鄰近醫療資源,只要即時送醫,孩子多半還有機會;可是在偏鄉,洪梓策說,兒科醫師最害怕的狀況是,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到大醫院,但因狀況真的太嚴重又被車程影響,連用葉克膜的機會都沒有,小生命就走了。
洪梓策表示,偏鄉醫師要面對的問題,除了薪資待遇較低,工作穩定度也較難掌控。恆基處在虧損狀態,會令人擔心「之後還會不會有工作?」形成生活的壓力;又因流動率高、人力有時青黃不接,工作時間不一定,常需連續值班,對體力也是一大考驗。但政府如果能把偏鄉醫師的工作條件弄好,應該不愁找不到醫師。
另一個煩惱是家長對地區醫院常有不信任感,偏鄉醫療選擇不多,心急的家長帶孩子到恆基看了2次後,如果發現病還沒完全好,或因疾病本身的病程走到嚴重階段,就會質疑「這裡的醫師不會看病」,寧可帶孩子到車程1小時的屏東東港看病,
洪梓策說,甚至有家長是連打預防針都會到高雄市打,而不是選擇恆基。
恆基院長陳志成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兒科的人力問題一直是恆基的大挑戰,大部分兒科醫師都想留在都會區,願意來偏鄉服務的人少,且來來去去。
陳志成點出另一個問題,當人力少,兒科醫師輪值就會有漏洞,孩子的急診照顧就會有困難。關鍵在於健保對兒科的給付偏低,一般醫院也多認為兒科是「賠錢科」。
目前恆基有4名兒科醫師,陳志成說,除了他,及2名青壯年醫師,另一名是高齡83歲的張健昌。張健昌肩負對偏鄉兒童醫療的使命,且也不捨孩子找不到兒科醫師看病,儘管早已可退休仍捨不得退,至今仍在看診、值班。
恆基在2018年承接了恆春半島婦幼專責醫院的重責大任,陳志成說,至少現在孩子不用怕找不到醫師或只能飛車到高雄看病。醫護團隊也會持續努力,促進醫病互信,守護民眾健康。
在台東開設都蘭診所的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受訪時表示,在都蘭村醫療資源有限,蠻常有小孩來診所看感冒,有時候會發現孩子沒健保卡或家長沒錢,也曾發生孩子後來沒來看診,結果發現是因家庭因素被安置。
衛福部要推兒童家庭醫師制度,讓每個新生兒都有家庭醫師照顧。余尚儒說,這樣的想法很好,但應把眼光放到整個家庭,而非單照顧孩子或老人。
余尚儒認為,偏鄉的問題不全然是醫療資源不足,應當看到家庭的其他需求,並思考如何適時給予支援。政府也應考慮在偏鄉增設兒保社工,讓社工和家庭醫師可互相支援,更能發揮資源連結的效果。
余尚儒表示,在偏鄉執業不容易且考量交通,政府若想照顧偏鄉兒童醫療,給付應比都會區高,以免誘因不足,兒醫照顧捉襟見肘。(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