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或遲不打疫苗的「疫苗猶豫」列世衛健康威脅。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台灣流感疫苗猶豫狀況較明顯,尤其去年疫苗瑕疵事件,3歲以下幼兒接種疫苗大幅減少,憂成防疫缺口。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發布2019年面臨的10大健康威脅,以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居首,其次是非傳染病疾病、全球流感大流行、乾旱飢荒且醫療薄弱的脆弱環境、抗生素抗藥性、伊波拉及其他高危險病原體、薄弱的醫療條件、疫苗猶豫、登革熱和愛滋病毒。
疫苗猶豫是指儘管有疫苗可用,但民眾遲遲不願或拒絕接種疫苗,有可能導致某些可用疫苗預防的疾病防治破功。世衛認為,接種疫苗是避免疾病、最符成本的方法,每年可預防200萬至300萬例死亡,如果全球疫苗接種覆蓋率可改善,還可進一步避免150萬例死亡。
舉例來說,預防麻疹最有效方式即接種疫苗,但近年麻疹病例在全球增加3成,並非所有病例都是因疫苗猶豫引起,但在某些國家,本來已接近消滅麻疹,卻發現疫情捲土重來。
羅一鈞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表示,根據世衛報告,疫苗猶豫主要原因有3類。首先是與信仰有關,可能因宗教或哲學觀點,拒絕非自然的免疫,或是相信替代醫學,如順勢療法。
其次,與大環境因素有關。羅一鈞說,如戰爭或種族衝突,讓特定族群排斥或畏懼公衛體系,因此拒絕疫苗接種。第三則是與疫苗本身有關,例如出現不良事件被過度渲染放大,或是錯誤的研究,使民眾不信任疫苗安全性。
羅一鈞說,最有名的例子是1998年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可能與自閉症有關的英國科學家研究,雖然事後證明是錯誤的結論,但已導致歐美MMR接種率大幅下降,造成至今眾多先進國家仍流行麻疹的公共衛生難題。
羅一鈞表示,台灣家長對小孩接種常規疫苗的接受度高,醫護人員也普遍支持國家疫苗政策,因此從出生到滿2歲幼兒疫苗接種率都在96%以上。至於入學前該打卻沒打的疫苗,家長多半是沒時間或忘記,經學校提醒後就會趕緊帶小朋友補打,不太有疫苗猶豫情形。
不過,羅一鈞說,每年都要打的流感疫苗,發生疫苗猶豫的情形就很明顯。特別是去年因公費流感疫苗連續發生變色、黑點等不良品事件,導致幼兒接種率明顯下滑,3歲以下幼兒接種流感疫苗人數比前一年減少5.5萬人,在面對春節即將到來的流感流行高峰時,可能因群體免疫下降造成防疫缺口。
羅一鈞表示,疫苗猶豫是全球共同面對、必須正視的問題,政府會秉持公開、透明、科學的態度,做好疫苗品質控管,加強風險溝通,快速澄清謠言和錯誤資訊,使有疑慮的民眾能重拾對疫苗的信心。(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