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台灣最引以為傲的MIT就屬自行車了,國內除了兩大龍頭品牌之外,其實也有不少自行車廠,也能設計和研發單車,包括有業者專門幫歐美國家代工,也有年輕人因為本身是設計出身,自己畫圖交給廠商直接生產!
設定雷射模組,精準焊接,再透過人力校正位置,讓自行車架達到出場標準。
自行車生產部課長古鴻琳:「焊接好之後,熱處理過後,我們有再經過校正,校正可以達到我們圖面要求。」
看準自行車全球市場需求量大,尤其是MIT台灣製造自行車獲得國際認可,不論是代工款或是設計款自行車,銷量從2015年4萬輛,2016年4萬3千輛,到了2017年達到4萬5千輛,年年攀升,主要仍是自行車品質,受到國際肯定。
自行車國際行銷專員鄧力仁:「人家不要做訂單,所以在這邊看到的車,車子是市面上本來就看不太到的地方,因為我們車架是比較複雜,結構也比較難做,它們這種都是以三輪車為主。 」
自行車品質要穩定,產製過程、貼標作業全靠人工細心與經驗,接著再組裝放入紙箱,準備出貨直接銷售至歐美國家。
自行車公司總經理林鳴皋:「台灣自行車現在其實也面臨很大的挑戰,那主要是因為生產確實是過剩,產能全球都太大,但是台灣比較著重這個軟實力部分。」
帥氣的都會造型車架上,安裝了智慧電動輔助系統,只要切換到助動模式,你會立刻感覺到踏板上,多了一雙翅膀。
而現在新型態日常自動車,設計時考量加裝輔助動力,讓騎乘者可以騎得更遠,還能偵測心跳與踩踏功率,自動車現在也成為物聯網其中之一。設計研發聰明單車就是他徐浩庭,今年30歲,東海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對設計單車很有一套自己風格,透過整合性的電動輔助系統騎車移動,不擔心被竊的風險。
徐浩庭:「其實我們一開始,也是跟知名大廠做一個競爭的時候,也吃了很多閉門羹,我們也曾經失敗過,那我們堅持這五年下來,從一開始一般從設計生產,比如說到進入市場,然後再去給市場考驗。 」
從自行車開始研發,現在研發日常自動車,雖然曾經失敗過,對徐浩庭來說,堅持下去不放棄,也能獲得市場正面評價,最近三年每年300多萬營收表現不錯,固定成長10%左右,累積營業額突破千萬元。
徐浩庭:「把產品在設計跟完成量產之前,就可以有一些很好的思維跟需求給予我們,所以我們比較偏向做成一種量產客製化概念,我們蒐集了一百兩百人這樣子的一個需求時候,我們就可以直接用他們的,客製化給他們這種需求,做成一種量產的產品,也就是因為這樣子,所以我們才發現,跟消費者跟市場走得很近的時候,他真正可以做到就是,這款產品它是保證可以熱賣的。」
自行車從設計導向,現在往電動化發展,正在改變台灣自行車產業生態,徐浩庭一路堅持到底,將設計理念盡情發揮,不擔心市場接受度,只想把真正的聰明單車概念,傳遞出去。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