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水庫淤泥再利用 文創陶器注入新生命

記者 呂蓓君 / 攝影 葉俊宏 報導
發佈時間:2018/12/09 22:14
最後更新時間:2019/01/11 22:34

石門水庫每年都會產生342萬立方公尺的入砂量,自然形成的淤泥相當驚人,不但造成水庫壽命減少,淤泥也必須花許多經費處理,不過淤泥的特性跟陶土很像,位在鶯歌的業者,把淤泥燒成文創陶瓷,不過要進一步去化大量的淤泥,就必須變成產業用料,但目前淤泥有機質太多,很難投入產業應用。


 
藍天白雲,清澈的湖水,環抱住山林,石門水庫營運54年,泥沙淤積已超過庫容三分之一,讓儲水量大幅減少,石門水庫每年入砂量多達342萬立方公尺,正因為每年的自然淤積量就很驚人,用多元的方式積極清淤。

我們搭上小船,遠遠看黃色的抽泥船就停在湖面,上面架了三層樓高的支架。

記者呂蓓君:「這台抽泥船大部分的時間,都停在石門水庫的下游,它一年的抽泥量大約是100萬立方公尺,能有這麼大的抽泥量,靠的就是我身旁這個機器,而它又是靠什麼樣的原理,把水庫底下的淤泥全部抽上來。」

 
圖/TVBS

把吸頭從水深66公尺的地方提起來,外型很不一樣,尾端相當鋒利,就像長了牙齒一樣。

北水局養護課工程司黃進城:「絞刀頭的原理就是說,我現在庫底的泥比較硬,所以它必須用有點像犁田,去把裡面的淤泥要攪鬆,然後再透過中間看得到這一根,直直的叫水底幫浦,它的驅動是對面那個大馬達,350馬的油壓驅動,讓它把攪鬆的泥巴,透過水中幫浦把它往上抽。」

因為底層淤泥非常堅硬,必須透過翻攪的方式才能吸的起來,吸淤泥的同時,工作人員到船尾採樣,灌滿一整瓶寶特瓶等沉澱過後,如果淤泥高過3成以上就合格,抽泥的比例平均可以達到4到5成,好的時候可以高達8成。

從水庫抽出的淤泥沿著管線,排到6公里外的沉澱池,這些汙泥水分含量高,要用卡車進行小翻曬,加速蒸發

圖/TVBS

記者呂蓓君:「我們現在來到13號沉澱池,而這些都是翻曬完成的淤泥,這些淤泥最終將送往台北港。」

石門水庫總共有13個沉澱池,真正在使用的只有4-9以及13共7個沉澱池,讓容積量從原本的380萬立方公尺下降到只剩200萬立方公尺,北水局將現地乾燥淤泥再利用。

 
記者呂蓓君:「在我身邊看起來像小山丘的地方,其實是沈澱池,他們為了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使用不織布當作圍堤,優點第一個可以把沉澱池架高,增加容積率之外,同時還可以讓水庫淤泥再利用。」

北區水資源局養護科課長林弘毅:「原來我們整個池區的水,它必須要等待靜置四到五年,才有辦法完全都沉澱才能夠去開挖,我們做的這個加勁堤之後,它基本上它大概可以縮短一年到兩年。」

圖/TVBS

除了抽泥船清淤、以及陸運等,石門水庫也有大型的清淤計畫,維護這個營運超過五十年的資深水庫。

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張庭華:「阿姆坪防淤隧道工程,這個工程預計在110年會完工,整個工程完工之後我們每一年,在颱風季節的時候,透過我們的沖淤池來進行水力沖淤,總合起來是有64萬立方公尺的,淤積泥沙可以做去化。」

這些清除的淤泥大部分都拿去填台北港之外,是否還有更好的利用?跟著我們的腳步來到新北市鶯歌區,讓水庫淤泥大變身
 

弘鶯陶創意發展中心執行長林金德:「這個就是石門水庫的淤泥,我們把它拿回來,把它變成我們要製造陶瓷用品的一個泥漿,淤泥回來它的粗細是不一致的,我們要經過研磨到它的細緻,細緻度要一致。」

圖/TVBS

水庫淤泥去除雜質之後變得相當滑順,這裡是位在鶯歌的製窯廠,接著就可以放進石膏製成的模具當中,灌漿完,等待一段時間,再把水庫淤泥製成的漿倒出來,接著脫模、陰乾,

資深工作人員動作俐落地進行修坯,把多餘的部分去除,接著再用海綿用水擦過,讓表面更平滑,最後再入窯,用水庫汙泥做成的陶瓷品就完成了。

弘鶯陶創意發展中心執行長林金德:「這個東西可以用我們要來幫它做推廣,推廣以前我們要幫它取一個名字,所以庫泥燒這個名字就從這樣子來。」

因為淤泥與黏土非常像,目前陶器原料多為進口,使用水庫淤泥,等於開發在地原生材料,同時也更節能,一般陶土燒製的溫度1200-1250度但水庫淤泥只要1100-1150度,可以節省燃料。

圖/TVBS

弘鶯陶創意發展中心執行長林金德:「跟一般的陶土或瓷土來講,它的收縮比特別大,因為它的釉藥也要重新研發,因為它的溫度不一樣,然後它裡面的成分不一樣。」

因緣際會之下,陶藝家發現水庫淤泥的材質非常適合創作。

陶藝老師蔡梅芬:「只有我們庫泥燒獨特的,它的特性會呈現出來的一個作品,像日本的志野燒,它不需要經過特殊的處理,它只要一般的釉藥上去,它就會產生外表是一個蟲蛀的現象。」

燒出來的茶碗,外面有一粒一粒的突起物,看起來就要被蟲咬過,非常古樸具有特殊的質感,另外他們也成立一個體驗站,建立一個平台幫助弱勢族群。

庫泥燒體驗站陳大德:「我們是以社會企業的一個角度做出發,所以我們希望用共生共創共享共榮的方式,我們培力的對象其實都是以社區的弱勢族群,甚至我們還有很多的一些街友更生人等等這些,我們都希望給他一個重生重建的機會。」

圖/TVBS

如果只是做成陶藝等文創產品,仍然沒辦法去化石門水庫每年產生的淤泥量,要大量應用就必須投入到產業端。

禾勵創新薛振坤:「它有這種樹枝有這種有機質的材料在裡面,然後要來運用的時候,它的水分含量都太高。」

像是在鶯歌的先進陶瓷廠,透過自己研發設計,製造高性能陶瓷為主的產品,切入營建業、製船業,目前陶瓷業原料相當缺乏,本來想要應用水庫淤泥,卻遇上大問題。

新春陶瓷王逢春:「它黏性非常好所以這個很符合陶瓷業在用,但是它的缺點就是因為它的含鐵量太高,(目前)在朝著原料功能化,能夠做出附加價值高的產品。」

如果能有效把底泥轉化為產業用料,就能加速解決水庫淤泥的問題,其它去化方式還有做成建材等,利用多元應用,把淤泥變成天下掉下來的砂金。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世界翻轉中

#淤泥#陶瓷#回收#水庫#陶土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241

0.0595

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