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生產是骨盆器官脫垂原因,不少年過60歲婦女因子宮、膀胱脫垂而漏尿、尿失禁,有人甚至因器官垂出體外,連坐都困難。台大研發高性能人工網膜,助婦女重獲生活品質。
台大婦產部主治醫師張廷禎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婦女骨盆器官脫垂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疾病。所謂骨盆器官脫垂,指的是骨盆腔的內臟器官(如子宮、膀胱、直腸),由陰道的孔洞位移脫落出來,患者會產生頻尿、漏尿、排尿及排便困難的症狀。
張廷禎說,懷孕和生產是骨盆器官發生脫垂的最常見原因,當胎兒經產道誕生,同時也拉扯、破壞筋膜和韌帶,一般產後會慢慢修復,但如果恢復不夠周全,如產後頻繁深蹲、搬重物等,就可能讓脫垂狀況惡化。局部組織老化也會常見原因,所以骨盆器官脫垂患者以70至90歲長者居多。
根據統計,自然生產2胎以上的婦女,終其一生發生脫垂的風險值為10%至20%,生產次數愈高者,破壞程度愈厲害,脫垂風險愈高。若計算發生尿失禁比例,則發生率更可達到20%至50%。
張廷禎說,日前一名76歲女性由兒子陪同看診,他請婦人坐下,婦人卻遲遲不坐。兒子才說,媽媽的器官脫垂相當嚴重,只要坐下就會非常疼痛,已經2天沒辦法坐。
不只坐立難安,婦人因子宮、膀胱都脫垂,完全無法解尿,膀胱嚴重發脹,導尿之後尿液如水庫洩洪,可見對患者造成很大的生活影響。
有些病人會因器官脫垂有尿失禁、漏尿、尿不出來等排尿障礙,張廷禎表示,有些人每次漏尿可漏出1至2瓶養樂多的量,褲子全濕,不太敢出門、旅行,或只能選距離廁所很近的景點,病人常常苦不堪言。
輕微的器官脫垂未必有症狀,張廷禎表示,有些婦女生完第一胎後,沒感覺子宮下垂,但懷第二胎時,子宮竟掉出體外約7到8公分,如果子宮頸鬆開,小孩就會急產。他遇過3次這樣的個案,最後都是以子宮托將子宮先推回去安胎。
處理骨盆器官脫垂包括行為療法、骨盆底肌肉訓練治療、局部藥物治療、使用子宮托,或是手術治療。輕微者可以採取保守療法,中重度者考慮手術療法。
張廷禎說,手術方式分成以自體組織修復及以人工網膜進行局部加強兩種,各有優缺點。如自體組織重建可能讓陰道變短、不利性生活;人工材料則可能網膜外露、造成膀胱穿刺傷,也可能刺傷男伴生殖器。
張廷禎表示,台大研發高性能骨盆底人工網膜支持性(懸吊)系統,結合自體和人工優點,先用自體組織修補深層筋膜,再以人工材料加強。這是目前全世界唯一可一次性同時矯正婦女尿失禁、及骨盆脫垂設計,也可針對患者需求提供客製化剪裁,獲多國專利。
新的術式本身有健保給付,但是新式網膜未納健保;此術式技巧需求高,且仍有網膜外露風險,但風險下降為0.5%至1%,手術時間會比過去術式增加3成。不管哪種嚴重程度的骨盆器官脫垂者都可使用。(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