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台灣老年化、超高齡社會,再加上老年人憂鬱問題越來越嚴重,蔡英文執政後提出長照2.0政策,但長照究竟要從哪些層面做起,可不能只重視「生理照護」,「精神」層面也應一併考量。
現代人對於健康的觀念已逐漸成熟,大部分的民眾都知道所謂的健康,可不是只有生理健康,精神心理健康層面也不能被忽視。根據國際知名藥廠與經濟學人智庫研究指出,在亞太15國當中,台灣的精神健康狀態排名第3,僅次於紐西蘭及澳洲。
經濟發展與精神健康 成正比
經濟學人智庫中心發出新聞稿指出,從研究報告中可以看出,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精神層面是否健康成正比,像是紐西蘭評估指數達94.7分、台灣則是80.1分、巴基斯坦名列第15,是全亞太國家中最後一名。
經濟學人智庫學者認為,雖然精神健康疾病從1995年就已納入全民健保,可說是明智之舉,讓台灣這幾年來在精神衛生議題上有十足的進步。但可惜的是,這些精神障礙患者居住於療養機構的人數遠高於留在社區中生活的人數。對此,台灣精神醫學會賴德仁理事長表示,台灣有較低治療成本的優勢,精神衛生法早在1990年就已設立,這是為何在評估指標中,台灣能夠表現突出的原因。
經濟學人所提出的報告也顯示,台灣對於「自殺防治」工作進步當中,賴德仁理事長指出,社區治療服務近年來越趨成熟,但是台灣每年精神衛生的預算僅佔健康類總預算4%,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最低值5%。
台灣的精神健康相關專業人口數也偏低,經濟學人智庫中心的數據指出,日本每十萬人就有20.1名精神科醫師,其他的高收入國家的人數則遠低於這個數值。
資源少、環境差 醫生不願投入精神領域
從數據看來,台灣確實前列前茅,但賴德仁理事長坦言,資源不足的問題並不會因為排名而解決,台灣仍需要繼續進步。而且,目前台灣在精神科健保給付偏低之外,醫療環境不佳,願意加入精神專科的醫師不多。
精神障礙者 汙名化、飽受偏見
而參與研究的國際藥廠亞太區總裁Kris Sterkens表示,精神疾病與一般疾病不同,他們不會令人難以了解,而且飽受偏見,尤其是思覺失調症患者。經濟學人提出的4大重點,或許是台灣社會與民眾可加以參考的:
1、不到5成患者接受照護,精神衛生的「可近性」太低:
亞太地區中,僅有不到50%的精神疾病的患者有接受醫療照護。可從「去機構化」層面著手,讓精神疾病患者能夠融入社區。
擔任此調查報告的受訪專家,台灣大學公衛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張書森助理教授說,台灣的醫療體系資金,挹注機構照護仍大幅超過社區治療,要達到社區融入的目標,台灣仍有許多需要努力的空間。
2、精神疾病影響經濟,不得忽視:
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國家越富裕,在精神衛生疾病上的支持做得越好。調查報告依照排名,大致可從國家的生產毛額或GDP分出四組,包括領先國家,如紐西蘭、澳洲;高收入國家,如台灣、新加坡、韓國、日本、香港;中高收入國家,如馬來西亞、中國、泰國等以及中低收入國家,如越南、印尼等。
但精神疾病的確對各國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即使在領先的兩個國家澳洲與紐西蘭,精神疾病仍分別重創其GDP達3.5%和5%。
3、缺乏流行病學資料:
4、汙名化持續存在:
報告發現,亞太區汙名化問題仍舊嚴重,尤其是嚴重疾病,如思覺失調症。報告認為,民眾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接受程度,取決於各文化對疾病的接受度,以及對於對抗汙名化的努力。
張書森助理教授指出,在歐美病人常常會挺身為自己爭取權利,在台灣卻不常見,這表示社會對精神健康與疾病的認識和接受度仍有極大進步空間。社會普遍對於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視,也阻礙去機構化的目標。每每政府試圖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精神健康機構時,當地的居民通常就會駁回。
參與研究的國際知名藥廠亞太區總裁Sterkens就認為,沒有國家能忽視精神疾病帶來的挑戰,而且身心健康是個體、社會和經濟福祉的重大關鍵。要提出健康政策前,政府不能忽視精神健康。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