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回到網頁上方

3旬男腹脹誤當便秘!體內竟藏「百顆腫瘤」 醫揭3異常響警訊

編輯 丁彥伶 / 責任編輯 黃若維 報導
發佈時間:2025/05/14 15:34
最後更新時間:2025/05/14 15:34
34歲男子長期腹脹,以為只是消化不良,經檢查發現小腸內竟藏有上百顆脂肪瘤性息肉。(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34歲男子長期腹脹,以為只是消化不良,經檢查發現小腸內竟藏有上百顆脂肪瘤性息肉。(示意圖,非當事人/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34歲男子長期腹脹,以為只是消化不良、便祕未多加注意,沒想到最近卻出現無法排便的腸阻塞症狀,就醫檢查才發現,他的小腸內竟藏有上百顆脂肪瘤性息肉,合併腸憩室與腸道糾結,緊急開刀後從體內切出2.5公斤病變組織!

台北中山醫院腸胃科主任吳德強醫師指出,該名患者長期腹脹,而在外院接受診治。他因為無法排便及腸阻塞症狀再度就醫,醫師在他的右下腹觸診發現約5公分硬塊,趕緊將他轉診到中山醫院。患者接受進一步電腦斷層掃描,赫然發現他腹腔內有多處腫塊,且有嚴重糞便滯留,初步懷疑為「惡性腹腔脂肪肉瘤」,緊急會診多科團隊,決定開刀探查。

 

患者腹部右側及中間部位布滿多發性脂肪瘤,腹部中部除小腸外還有大型憩室。(圖/台北中山醫院提供)

手術驚見腸道糾結成團 切出百顆腫瘤與憩室


手術過程中,外科團隊驚見患者末端小腸已嚴重糾結變形,腸腔內塞滿脂肪樣腫瘤與軟便,更驚人的是,腸壁上還布滿數十處大大小小的腸憩室。歷經3小時以上精細手術,切除闌尾、部分小腸和部分大腸,才成功清除總重達2.5公斤的脂肪腫瘤與異常組織。

病理報告證實,這些病灶為「多發性脂肪瘤性息肉性腫瘤合併多發性腸憩室與腸阻塞」,雖屬良性腫瘤,但因數量龐大、位置特殊,導致嚴重腸道問題。

 
該院胃腸外科劉孟綸醫師補充,這類病變多半發生在大腸,且通常腫瘤數量有限,像這位病患病灶集中於小腸末端、且腫瘤數量百顆,極為罕見,也讓手術難度大增。
 

四年前就發現 患者未追蹤險延誤治療


劉孟綸醫師指出,醫療團隊回溯病患病史發現,患者早在4年前的大腸鏡檢查中,就曾被發現疑似脂肪瘤樣病變,當時症狀輕微,醫師就建議他必須定期追蹤,但患者未積極處理,導致脂肪瘤和息肉年年增生,終於釀成腸道阻塞。

劉孟綸醫師表示,國人有脂肪瘤體質者不少,有些病患還會出現多發性病灶。他提醒,脂肪瘤性息肉雖屬良性腫瘤,但若未妥善管理,可能導致腸阻塞、出血、穿孔、甚至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因此倘若曾經在腸道檢查發現脂肪瘤,建議一定要定期進行追蹤檢查。
 

3大醫學罕見特徵 將投稿醫學期刊


醫師團隊觀察,由於此案例具有三項罕見醫學特徵,院方未來計畫整理成完整案例投稿至國際醫學期刊:

  • 病變位置異常:超過95%的脂肪瘤性腫瘤通常發生在大腸,該患者的腫瘤卻集中在小腸末端,極為罕見。
  • 病灶規模驚人:整整近百顆腫瘤與多發性腸憩室糾結交錯,構造複雜,切除困難。
  • 延誤警訊明確:患者早年已被發現異常,卻未定期追蹤,凸顯大眾對「良性腫瘤」的誤判與輕忽。
 

切除闌尾+部分大小腸 未影響消化吸收功能


所幸患者在手術後恢復良好,住院10天即順利出院,目前飲食與日常活動皆無異常。手術同時也切除了部分小腸、大腸與闌尾,但並未損及其消化與吸收功能。不過,劉孟綸醫師提醒,由於患者有脂肪瘤與息肉體質,未來務必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小腸難以用一般內視鏡觀察,建議搭配消化道X光與電腦斷層檢查,進行更全面性的追蹤與預防。
 

良性腫瘤也不可輕忽!三大徵兆應速就醫


台北中山醫院院長朱益宏強調,此次能成功處理病患,歸功於影像科精準診斷、腸胃與外科團隊的緊密合作與病理科的判讀能力,將此罕見案例整理投稿國際期刊,也期盼能提醒國人注意定期健康檢查的重要。

劉孟綸醫師也呼籲民眾,若曾在檢查中發現脂肪瘤、息肉等良性腫瘤變化,即使無症狀也應每年定期追蹤,以免延誤病情。此外,如出現下列三大腸道異常症狀,應儘早就醫:

  1. 持續腹脹:長時間腹部脹氣,伴隨便祕或排氣異常。
  2. 排便習慣改變:頻率、性狀明顯改變,甚至無法順利排便。
  3. 腹痛與腹部腫塊:特別是局部壓痛或摸到異常硬塊。


◎ 諮詢專家/吳德強醫師.劉孟綸醫師

 
原文請見:34歲男腹脹誤當便祕 竟切出2.5公斤脂肪瘤和息肉!醫揭3大警訊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腹脹便祕原因#腸阻塞#脂肪瘤息肉#腸道脂肪瘤#消化不良#吳德強#劉孟綸#朱益宏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302

0.0587

0.1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