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腸癌已成為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根據統計,平均每31分14秒就有1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癌。面對如此高的發病率,許多人開始擔心自己的腸道健康,甚至懷疑放屁味道較臭、排氣次數增加是否意味著罹癌風險提高。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在《健康晚點名》節目中提出專業見解。
蕭敦仁指出,大腸癌患者的確會出現許多腸道症狀,但並非所有排氣頻繁的人都患有大腸癌。他解釋,排氣的頻率和味道常受飲食影響,攝取過多蛋白質或含硫食物,排出的氣體味道自然不佳。然而,如果原本排氣正常的人突然出現次數增加或氣味改變的情況,就需要提高警覺,到腸胃科做進一步檢查了。
蕭敦仁進一步說明,某些食物容易產生氣體,例如含有大量寡糖、雙糖、單糖及多元醇的「高腹敏」食物,如蘋果、水梨等,食用後不易消化,導致排氣增加。相較之下,奇異果則較不易產氣。因此,在分析排氣問題時,必須先排除這些容易產氣食物的影響。
至於大腸癌的症狀,蕭敦仁提到,零期和第一期的存活率雖然很高,但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一旦出現以下7大症狀,恐怕癌症已經發展到較晚期:
- 排便習慣改變
- 不規則腹痛
- 經常腹脹便秘
- 不明原因貧血
- 大便帶血或黏液
- 體重減輕
- 排便不乾淨
蕭敦仁呼籲,民眾切勿等到出現症狀才就醫檢查,應把握由國健署所提供的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如果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必須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把早期病灶及時找出來治療,千萬不要因為沒有症狀而忽視檢查的重要性。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