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典型症狀:發燒、倦怠、全身痠痛、眼窩痛、骨頭痛。根據臨床醫師指出,部分人可能無出疹,極少數人需抽血檢測方知感染。登革熱最大不同在於發病3到7天後為關鍵期,此時雖已退燒,但精神食慾未改善,喝水易想吐,血小板持續下降,這可能是血漿滲漏狀況。
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盧佳文表示:「登革熱今年在南部已有至少200例以上,這不僅是臺灣問題,與氣候變遷有關。夏天非常炎熱,即便只是7月,已出現嚴重炎熱,造成登革熱及蚊媒傳染。其他國家瘧疾等疾病也遇到相同困境,預防較為困難。」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王凱淞解釋:「搧動時干擾蚊子對二氧化碳的偵測,可透過香香防蚊。當發現蚊子在皮膚上叮咬時,不要急著拍死,因其叮咬吸血時,口針與皮膚呈90度,若此時拍打,病毒可能透過唾液傳入體內。」
羅東博愛醫院家醫科總醫師趙彥豪提到:「每年6月到10月是登革熱高峰期,需了解其症狀,如發燒、特別是後眼窩的頭痛,全身痠痛等。」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王凱淞建議:「延聘專家學者進社區推動登革熱防治衛生教育,動員民眾共同防除。斑蚊成蟲日間吸血,夜間休息及產卵,建議夜間防治成蟲,效果事半功倍。」
臺大醫院小兒部教授江伯倫說:「再次感染登革熱可能導致出血性登革熱,比一般發燒症狀更嚴重。因此,在初期需留意是否曾到流行地區,無論國內外,若出現相似症狀應特別小心。」
成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組長賴玟君強調:「可透過個人防蚊措施,如穿淺色長袖、長褲,使用防蚊藥劑,避免蚊蟲叮咬。」
登革熱主要透過病媒蚊叮咬傳播,無人傳人的情況。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王凱淞強調:「斑蚊極喜歡吸人血,成為登革熱患者與正常人之間的傳介媒介。在出血性登革熱流行時,這一點尤其重要,需避免此現象發生。」
羅東博愛醫院家醫科總醫師趙彥豪特別提醒:「若出現腸胃道出血或血尿等情況,要注意是否為較嚴重的出血性登革熱,目前無特效藥或有效疫苗,預防為重中之重。在環境改善及個人行為方面需下功夫。」
醫師提醒,感染登革熱發燒很少超過2到3天,若高燒不退且伴隨嚴重頭痛、全身痠痛以及出血性疹子、血尿或腸胃道出血等狀況,屬較為嚴重,應儘快就醫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