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感染之後很容易導致急性肌少症,研究發現,超過8成患者在康復後,股四頭肌強度只有正常值54%,顯示大肌肉群的功能明顯受損。醫師提醒,老年、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者,都是急性肌少症的高風險群族,症狀可能在28天內急遽發展,並且持續半年以上。加強補充蛋白質、微量元素和養好腸道菌可預防急性肌少症發生。
COVID-19感染後造成肌肉流失 出現急性肌少症
急診科醫師王姿允表示,COVID-19是一種多器官傳染病,以嚴重的發炎反應 和高度分解的代謝狀態為特徵,所以會影響身體組成的變化,尤其是骨骼肌的數量、結構和功能,這將導致急性發展的肌少症。國外臨床發現,新冠確診感染的急性期,患者在接下來的2周,體重可能下降5~10%,都是來自於脫水跟肌肉的流失,而老年人、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人,更是高風險群!感染後造成的肌肉減少,可能在28天內急遽發展,並且持續6個月和數年,不可不慎。
病毒讓大肌肉群功能受損
粒線體功能出現障礙 傳遞肌肉退化信號
王姿允解釋,肌肉是個高速運轉組織,充滿大量的粒線體,包括「肌膜下粒線體」和「原纖維間粒線體」。當感染造成肌膜下粒線體產生大量的自由基,會讓原纖維間粒線體發生自噬和合成減少,受損的粒線體DNA數量增加,使肌肉整體粒線體的質量和功能受損,並導致肌肉蛋白質合成減少。也就是說,線粒體功能發生障礙和自噬,傳遞讓肌原纖維分解和肌肉退化的信號,引起急性肌少症。而讓肌肉粒線體受損的主要原因,除了病毒直接破壞、後續全身發炎反應、飲食的營養不良、低血氧、臥床等也都有影響。
飲食加強補充蛋白質、微量元素、腸道好菌
要預防確診後肌少症的發生,建議以下措施:
①加強蛋白質補充:
不當飲食是肌少症形成的重要因素,歐洲、亞洲和北非的一項國際調查數據表明,在大流行期間,人們更頻繁地食用不健康的食物 ,這跟被隔離、嗅覺味覺改變、食慾下降、喉嚨疼痛吞嚥困難、腸胃道症狀造成營養不良有關。因此基本的熱量、必需胺基酸、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水分攝取都很重要。國外研究建議,在這些患者中,飲食應包括「口服營養補充劑」,患有急性發展的 COVID-19後肌少症患者,可每天提供至少30 g或更多來自蛋白質補充劑的蛋白質攝取,並建議持續至少30天。其中白胺酸(Leucine)已知可增強線粒體的生物合成和肌肉生長,所以要確保一整天足夠的白胺酸攝取量(約2.8~3g)。
②微量元素補充:
維生素D被發現在嚴重COVID-19患者中,跟預後有相關。雖然補充維生素D是否可以降低肌少症的風險仍有待確定,但在某些國家還是建議將維生素D作為高危險群的預防措施。此外,鈣、鎂都參與肌肉收縮和信號傳遞,缺鐵性貧血則會導致免疫低下讓低血氧惡化,所以除了鈣、鎂、D,也建議攝取鐵劑、葉酸、B群跟維生素C。
③養好腸道菌加強免疫:
香港研究發現與COVID-19相關的腸道微生物群的特定組成,包括一種「抗發炎短鏈脂肪酸產生菌」的數量與疾病嚴重程度呈負相關。腸道好菌多樣性的上升,如這類短鏈脂肪酸好菌跟雙歧桿菌的上升,都有助於降低身體發炎反應,減少肌肉被破壞。
王姿允也提醒,除了飲食的預防之外,早睡早起、保持一定的活動量跟居家肌肉刺激等也都要執行,才能遠離肌少症的風險。
原文請見:新冠確診後容易出現急性肌少症!醫點名這4種人最危險,飲食3招可預防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健康2.0》官網,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