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耳念珠菌是超級黴菌 台灣曾出現一輕症個案


發佈時間:2019/04/08 17:21
最後更新時間:2019/04/08 17:21
示意圖/TVBS
示意圖/TVBS

耳念珠菌在國際傳播,原因不明。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說,耳念珠菌是超級黴菌,需靠後線抗黴菌藥物治療。台灣曾有一個案,所幸屬輕症,感染可能與慢性病等風險因子有關。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已攻陷南美洲、歐洲、亞洲和非洲部分醫療院所,並「進軍」美國。根據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統計,美國自2013年以來通報近600個病例,其中近半數在90天內死亡,致命威脅引發醫界憂慮。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受訪表示,耳念珠菌是一種新興病原體,相當罕見,可能也是世界唯一的超級黴菌,常具有多重抗藥性,目前治療要靠後線的抗黴菌藥物,可能對全球公衛及醫療造成威脅。目前對此菌的瞭解很有限。

羅一鈞表示,台灣某南部醫學中心曾報告,一名55歲男性,有糖尿病和天疱瘡而服用類固醇及抗生素治療。2018年4月因皮膚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在門診採檢培養出耳念珠菌,對多種抗黴菌藥物具抗藥性,先後接受2種抗黴菌藥物治療,僅在門診追蹤,並未住院,屬於輕症。

羅一鈞表示,這是國內目前唯一的病例,且沒有醫院群聚或社區擴散。病患看診的診間環境有採檢,未發現耳念珠菌。病患沒出國,感染源不明。
 

根據疾管署耳念珠菌感染管制建議,耳念珠菌隸屬於念珠菌屬,2009年從日本一名病人的外耳道分離出來。透過回溯性的念珠菌菌株調查,發現最早已知的菌株來自1996年的南韓。

念珠菌為人體皮膚及黏膜上的常在菌叢之一,鮮少造成感染。念珠菌感染通常是內源性感染,即源自病人自身帶的念珠菌產生感染。耳念珠菌曾在人體的呼吸道、尿道及腸道偵測到,但目前發現的感染個案主要來自病人本身內源性菌株或外來菌株感染所致,或兩者皆是,尚未明朗。

羅一鈞說,依據有限的資料顯示,耳念珠菌感染的危險因子大致與其他念珠菌症相似,包括近期手術、糖尿病、使用廣效抗生素及抗黴菌藥物及加護病房病人。近期入住護理之家且有使用侵入性管路(如呼吸管及鼻胃管等)的人,感染耳念珠菌風險似乎最高。感染發生在各年齡層的病人,從早產兒到老年人都有。(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耳念珠菌#感染#超級黴菌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163

0.0559

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