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心臟外科主治醫生保羅.懷特博士,提出了「腳是第2心臟」的說法!日本一名健走專家多川久美子也表示,小腿肚的肌肉有如幫浦的伸縮運動,能協助血液輸送至身體各部位,多走路也能促進身心健康。
根據加拿大研究也發現,排除所有會影響健康的因素(如收入、教育程度、醫療資源等等),都市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居民,相較於發展程度低的鄉鎮居民,都會區的民眾健康指數反而更高。
研究者解釋,此結果雖與大眾認知恰好相反,但這是因為高發展地區的大眾運輸工具較發達,民眾習慣走路至車站搭乘運輸工具,無形中提高了走路民眾的數量,健康程度因此提高。
足踝專科名醫朱家宏於《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中指出,當腳骨折受傷時,以往的舊觀念通常是打上石膏,並叮囑不要動、要休息且避免活動,幾個月後,腳的外觀恢復,治療也就跟著結束,但腳的功能並不會因此恢復。醫師表示「唯有多走路才能恢復,腳是活的,不是機器換了零件就會好」。
隨著現在科技進步,於醫療上更希望能積極達成使命及意義,不只關注於恢復外觀,同時要能照顧到功能性的復健。所以在創傷骨科的新觀念帶動下,骨折除了要有良好的固定復位外,必須讓腳能及早活動,以避免功能弱化。
「腳」是神經、肌肉回饋極為頻繁的部位,必須時常刺激,才不會使其功能退化或變得遲鈍,因此必須常常訓練腳掌與腳趾頭,每天至少花5分鐘讓腳動一動,以維持腳的機能健康。若缺乏使用,極可能造成後天疾病,如開張足、後天性扁平足等等。
名醫朱家宏也於《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中提供「每天5分鐘,腳趾健康操」:
第1步:將腳趾頭往下捲曲。
第2步:張開所有的腳趾頭。
第3步:放鬆腳趾頭。
若沒辦法輕易做到以上動作,可能是因長期疏於照護,已有腳部內外肌肉不平衡的問題。但沒關係,從現在開始也不遲,每天花5分鐘讓腳趾做健康操,善用它原始精緻的功能設計。
實習編輯/陳沛錡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