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與東海大學跨校研究果蠅,發現雄蠅間具有明顯的同性求偶行為,並證明果蠅具有明顯的夜間睡眠障礙和過度活動的行為反應,是自然萬物中苦於失眠的「過動兒」。
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辦研究成果發表會上,包括暨大校長武東星、主任秘書曾永平、東海副校長詹家昌、研發長林惠真等人皆出席與會。在國科會(原科技部)計畫、台中榮總與暨南大學研究合作計畫(即榮暨計畫)的經費支持,及暨南大學前瞻性高科技研究中心貴重儀器的支持下,除暨大教授傅在峰與副教授曾惠芬外,也包括東海副教授蔡玉真、長庚大學教授吳嘉霖、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醫師林志堅、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以及中央研究院溫榮崑博士等共組,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暨大應化系博士後研究員陳秀玲、暨大應化系博士生劉柏廷,以及長庚大學博士後研究員李旺宝,皆為台灣本土的研究學者團隊,共創科學新猷。
研究發現,在雄果蠅大腦內參與胰島素生成的細胞簇中,若其中的wide awake (又稱wake)基因缺失,將使類胰島素神經激素的過度分泌,最終導致嗅覺感覺神經元對雄性特異之性費洛蒙11-cis-vaccenyl acetate (cVA)的感受力顯著降低,終至發生雄果蠅同性間的求偶行為發生。此一重要研究成果已於日前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傅在峰說,單一基因wake在神經分泌細胞主導一系列長距離且複雜的神經、內分泌網絡活動,影響著複雜的動物行為。透過基因操作能操控這些生理反應,希望能針對植病昆蟲的生理調節,提供新興的防治策略。未來更將進一步檢視人類或高等動物wake同源基因,是否也具此重要功能,進而理解脊椎動物胰島素分泌調節與後續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控機制,在提升醫療需求上提供新法。
延伸閱讀:
東海大學工設系突破疫情觀光停滯 「台灣氣味旅行」獲德國紅點設計獎
東海大學工工系國際化講座 學養兼備提升競爭力
本文由《引新聞》授權提供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