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國產牛奶自從2008年發生三聚氰胺事件之後,整個產業陷入低迷狀態。這10年來各大奶業集團想方設法提升品管,同時也試圖從傳統產業升級成為智能科技業。目前國內大型規模的集團紛紛引入機器人取代人工,150多坪大的加工廠房全面自動化,過去有幾百人的車間,現在剩下4個人,而且是待在中央監控室內。省下來的人力成本轉而投入牛奶品質的研發工作,開設專屬實驗室,研究出更適合人體吸收的乳糖酶加入到產品裡。整個過程足足花了10年的時間,試圖全力擺脫「中國製造、令人不安」的刻板印象。
君樂寶乳集團執行總經理侯新峰:「奶牛上來擠奶,然後這個SCR系統本身可以自動計量它的產量,那麼它的產量就直接進入到我們計算機的管理系統,項圈這個裡面的數據也進入管理系統,兩個就融合在一起了。」
國產牛奶在中國大陸原本屬於傳統產業,近年來著手升級到智能層級。從擠奶到加工以前要幾百人,現在只剩幾個人。150坪大的廠房,過去是靠人工鍋爐蒸煮,現在過濾、殺菌9道工序全面密閉、全線自動化,把人集中到中控室去執行監控作業。
一小時灌注、包裝1萬2千個的利樂包牛奶,等於平均每分鐘生產200盒。號稱全亞洲最大的立體倉庫,2萬1千多個貨位,可以裝載7千多萬盒牛奶,相當於全北京一個禮拜的使用量。分貨、搬運,全部使用無人駕駛小車完成。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這些碼垛(堆放物品)的機器人,你像它這1台機器可以負責3條生產線,而且它可以節省60名員工相關的工作量。」
所謂智能產業,其實不單單是把機器取代人工,就算達到目的,而把省下來的人力成本,轉而投入提升品質以及產品研發。
品管部人員王云霞:「其實我們在生產過程中,就是每5分鐘必須過來連續檢查10包,就是要把吸管拎起來,一分鐘以後拎起來,然後看看吸管的黏貼情況。」
包裝上小小的吸管,每生產1萬2千個,大約會有10個發生脫落的問題。此時研究人員派上用場,精確計算出吸管黏貼的角度,只要設定在75度角,就能在包裝線上暢行無阻。工程師更研發出一款,吸管檢測掃瞄儀器。
品管部主管陳志偉:「一包沒有吸管的產品,我將它放到設備之前,它通過設備以後,它會自動將這產品包吹掉。」
伊利集團研發部副總監樊啟程:「酶是怕整個殺菌的溫度的,如果你是在高溫下,酶就容易鈍化。」
根據大陸營養大會的統計,亞洲超過8成的民眾,在喝了牛奶後會出現腹瀉或胃脹等症狀。這是因為體內缺少分解乳糖的酶所導致,因此,研究團隊就是要設法把乳糖酶添加到產品當中。而且還得避開高溫殺菌之後乳糖酶被鈍化的問題。
伊利集團應用研發部經理王艷萍:「哪一個量是最經濟實用的,然後我們就去考慮,我現在這個添加量在這個時間內,是可以保證我的水解率達到90%以上,我可以出廠。」
研究出乳糖酶,可以在殺菌後的階段採用打點滴的方式注入。
伊利集團執行總裁張劍秋:「通過打造完成之後的這個,生產效率提升了23.62%,運用的成本降低了26%。」
集中資源進行研發,把國產牛奶的生產製造,從傳統產業升級為智能科技。中國大陸花了10年的時間,試圖全力擺脫「中國製造、令人不安」的刻板印象。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