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xx
xx
"
"
回到網頁上方

東京也藏「地下神殿」 護首都平安度過風雨

記者 李宜蓉 報導
發佈時間:2024/06/06 19:55
最後更新時間:2024/06/07 10:39

根據國際學術期刊研究,地球暖化速度創下新高,全球加快節能減碳之餘,城市的防洪對策也需要重新檢視。日本東京因河川密度高,過去幾乎逢雨必淹,東京都自1980年代後期,將河川整治列為都市發展重點,東京地底因此有多座所謂的「地下神殿」。而目前主要幹道「環狀七號線」底下,正在挖掘巨型蓄水隧道,將連接數座地下調節池,總蓄水量超過60萬立方公尺,未來可應付每小時75毫米的暴雨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前一刻的藍天白雲,這會兒傾盆大雨,老天爺這水倒得有夠突然。

 

日本NHK電視台記者 伊原弘將:「他們跑著躲雨,應該沒事吧?......是閃了一下嗎?」

關東、東北地區瞬間變天,嚇壞外出報導的記者,莫名其妙的天氣不只這樣。多個地方竟然還降下冰雹,密集地有如雨下,甚至積了數公分深。

日本NHK電視台氣象主播 齊田季實治:「如果聽到氣象預報說『大氣狀態不穩定』,要特別留意!」
 

氣象專家提醒,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未來天氣只會更摸不著頭緒,氣象中心失準率恐怕也會因此提高。面對說來就來的極端暴雨,都會區可經不起這樣的襲擊,尤其是人口密度超高且掌握經濟引擎的國際大都市。

東京不只地狹人稠,河川數量也驚人,大大小小河流粗略計算,總長將近1千公里。而東京雖然身為日本首都,但多河川的地理環境,過去飽受洪災所苦;昭和晚期,東京便把治水列為都市重點建設。

東京都建設局分課長 大友俊:「設施就在這裡。」
日本NHK電視台主播 江原啟一郎:「這裡?前面正在打棒球耶!棒球場是大型治水設施?」
東京都建設局分課長 大友俊:「是的,就在球場底下。」
日本NHK電視台主播 江原啟一郎:「哇,空間好大。」

鑽進球場正下方,手電筒所及之處,是一根根粗壯的水泥柱;光線以外,是看不見盡頭的黑。在這廣達1萬6千平方公尺的平面下,還有一層又一層的地底空間。

日本NHK電視台主播 江原啟一郎:「哇!這太深了吧!沒想到棒球場底下竟然有這麼巨大的空間。嚇到我了!」
東京都建設局分課長 大友俊:「這裡是地下調節池。」
 

看到眼前的景象,相信已經有人想起日本的「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位於埼玉縣的排水系統,又被稱為「地下神殿」。同樣是地下防洪設施,不同之處在於,放水路兼具儲水與引流作用;而地下調節池則是讓暴漲的河水有路可走,暫時存入地下空間,減輕洪水災害,待危機過後再「物歸原主」。不過,既然有了放水路,為何還要建造調節池?

東京都建設局分課長 大友俊:「東京因為街道高度開發,鮮少有土地能容納這樣的設施,所以我們有效利用公園等公共空間地底,做這樣的大型建設。」

狂風暴雨時,地型複雜的都市鳥籠最怕遇上內水氾濫,因此東京廣設地下調節池;而必須依附在大型建築底下的特性,東京都鎖定重要幹道「環狀七號線」(又稱環七)。

東京都建設局分課長 大友俊:「我們要下到地底50公尺深。」

杉並、中野、練馬區段的「環七」,正好經過神田川、善福寺川、妙正寺川,4.5公里長的地下蓄水道,能夠一次管理三條河川;加上北面練馬區內的調節設施,區域內的一級河川基本上整治完畢。而目前施工內容則是將南北串聯,成為全長13公里的超巨型地下調節池,總蓄水量達到68萬立方公尺,相當2300座25公尺泳池,用於對付每小時75毫米的暴雨。
 
#日本#冰雹#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東京#地下調節池#首都圈外郭放水路#地下神殿#環狀七號線

分享

share

分享

share

連結

share

留言

message

訂閱

img

你可能會喜歡

人氣點閱榜

延伸閱讀

網友回應

其他人都在看

notification icon
感謝您訂閱TVBS,跟上最HOT話題,掌握新聞脈動!

0.1209

0.0689

0.1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