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財長葉倫周四抵達廣州,展開任內第二趟中國訪問,第一個公開行程,就是與在中國的各國商界高層會談,緊接著還與在中國的美國商界代表會談,要深入理解中國經貿挑戰。其中,在北京當局政策支持下所形成的電動車等產業產能過剩,就是美方關注焦點。而歐洲除了在中國電動車傾銷議題上,與美方有類似的擔憂;在安全議題上,也與美國越靠越近。例如北約周四就主動邀請日韓紐澳等亞太區代表,與北約各國外長共同就中俄等極權威脅問題展開討論,罕見地把大西洋與太平洋的安全連結在一起。
相隔僅8個多月,美國財長葉倫搭乘的專機,週四(4月4日)再次來到中國,並從廣州開始這趟5天的任內第二次中國訪問。
葉倫的第一個公開行程,就是周五(4月5日)上午與中國歐盟商會會長在內的國際商界領袖展開圓桌論壇。之後還馬不停蹄地與美國商界在中國的主要代表會談,深入了解美中產業界實際經營上所面臨的問題。
美國財長 葉倫:「拜登總統與我都堅決反對,美國應該與中國脫鉤的想法。完全的經濟分離既不實際也不可取。」
在強調美中不應該脫鉤的同時,葉倫也在與廣東省省長王偉中會晤期間,當面強調,美中經貿關係必須建立在公平競爭環境下;至於中國電動車與綠能等產業,在國家強力扶持下所出現的產能過剩,可能損害美國甚至全球企業的利益,兩國也應該就此開展更直接的溝通。
美國財長 葉倫:「我還強調,建立健康的經貿關係,需要為美國工人和企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並進行公開和直接的溝通,在我們有分歧的領域。這包括中國的工業產能過剩問題,美國和其他國家擔心可能導致全球溢出效應。」
葉倫進一步解釋,關注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並不是為了反對中國,而是為了避免全球經濟陷入混亂。
美國財長 葉倫:「我們對產能過剩的擔憂,這不是反對中國的政策,這是我們為減輕全球經濟混亂所帶來的風險而做出的努力,如果中國不調整政策,全球經濟混亂將無可避免。」
沒有過去「先禮後兵」的過程,葉倫這趟中國訪問,在還沒有見到大陸總理李強等中央高官前,就先公開表明美方的重點關切。
這明顯看出,對於中國過去在鋼鋁以及太陽能等產業上,曾出現過度生產並傾銷到國際市場,導致歐美業者生存困難的情景,美方已經無法忍受未來在電動車等產業上,繼續重演。
中國大陸副總理 何立峰:「希望(中美)雙方在(拜習)舊金山會談的基礎上,取得新的互利共贏的成果,為兩國企業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從何立峰照本宣科的表態可以看出,北京當局不太可能因外界反彈,就對習近平大力推動、包括電動車在內的「新質生產力」政策有所修正,因此分析認為,在葉倫這趟面對面的美中溝通後,緊接而來的很可能就是美方關稅壁壘。
歐布萊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 Group)中國與科技政策資深副總裁 崔歐洛(Paul Triolo):「所以是的,我認為我們可能會提高關稅,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產能過剩等問題。尤其是在電動車這樣的領域,外界認為多年來(中國政府)的補貼,為中國企業帶來了強大優勢,當然,歐盟也在考慮(加稅),並對電動車產業的補貼進行調查。」
除了在中國電動車補貼與產能過剩議題上,美國與歐盟逐漸走向一致;在區域安全議題上,美國與歐洲的主要關切也越拉越近。
例如以歐盟國家為主要成員的軍事同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週四(4月4日)在慶祝成立75周年之際,主動邀請日本、南韓、澳洲與紐西蘭的外長與代表,與北約外長們共同展開會談,要把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安全維護,連結在一起。
北約秘書長 史托騰柏格:「中國正在扶持俄羅斯戰時經濟,作為回報,俄方正把其未來抵押給北京。隨著威權國家變得更緊密,世界各地志同道合的國家更需要站在一起,捍衛以法治、而非以武力統治的全球秩序。」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強調,安全問題是全球性而非區域性,而中國、北韓、伊朗與俄羅斯在當前烏俄戰局下的緊密連結,更凸顯這一點。
分析坦言,隨著來自北京的威脅越來越明顯,北約必須加大對亞太地區的關注。尤其北約最主要的成員美國,正把重心移向印太。
歐洲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協會」研究員、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前副秘書長 葛蘭德(Camille Grand):「無論川普是否連任,美國可能更關注印太、更關注中國威脅,而歐洲在美國看來,也越來越趨向於次級戰區。」
但對歐盟國家來說,也不可能完全只考量美方利益。因此除了在高科技晶片競爭上,佔據半導體製造設備關鍵地位的荷蘭,仍在考慮是否要加入美國的擴大圍堵措施。
德國總理蕭茲,本月稍晚也仍將率領BMW老闆,以及賓士、西門子執行長等多名企業高層,訪問中國。試圖在美中之間,避免站隊、保持平衡。
◤超夯旅遊新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