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美國好萊塢第一位華人主角,還在全球締造2.3億美元票房的武術傳奇人物李小龍,儘管32歲的人生,僅主演過《唐山大兄》、《精武門》、《猛龍過江》、《龍爭虎鬥》,以及沒能拍完的《死亡遊戲》等4部半的電影,但他對全世界的影響到今天都還持續,包括讓粵語發音的「功夫」這個詞被寫入英文辭典,還扭轉了西方社會對華人的刻板印象。今年是他去世50周年,來自全球各地的粉絲,齊聚香港共同懷念這位不滅的偶像。
50年前的7月20日,32歲的李小龍在香港拍攝電影《死亡遊戲》期間,不幸猝逝。
他身後留下的4部半電影作品,不但創下好萊塢由華人擔任主角的首例,更澈底翻轉此前西方人眼中,華人是綁著辮子、戴著斗笠、小眼睛、留著鯰魚鬚的負面刻板印象。
他還把粵語發音的「功夫(Kung Fu)」這個詞發揚光大,甚至被寫入英語辭典中。50年來他所留下的印記,在全世界持續發酵。
來自各地的李小龍支持者,週四(7月20日)齊聚香港九龍尖沙咀,向立在星光大道上的李小龍銅像獻花。
李小龍會會長 黃耀強:「50年後的今天,這些來自各地的粉絲,就像你看到的,真的很感動……南韓、英國或香港本地、日本、中國大陸的粉絲,大家今天都來到這個地方,在這裡向他致敬。」
遠從首爾而來的粉絲,在場藉武術向李小龍致意。從這個充滿力量的身材來看,一般人恐怕很難相信,他已年過半百。
南韓粉絲 申先生:「我從小就是李小龍的粉絲。我9歲那年認識了李小龍,從那時起我就很欣賞他的體格,所以我做舉重訓練已經有50 年了,我一直想讓自己的身體像李小龍一樣。」
還有年輕粉絲,花費1年半時間,透過李小龍的電影,學習他在戲中揮舞雙節棍的招式,並完整重現。
香港粉絲 吳先生:「練習的過程就感受到,這一招一式練出來都不容易。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香港文化博物館,以及李小龍曾經就讀的香港校園,近日也舉辦一系列展出,來紀念李小龍逝世50周年。
港人 戴先生:「為什麼他給大家的鼓勵那麼大?你要下苦功全心去做,這樣的精神不論在哪裡、或在什麼時候,雖然不能保證你的成功,但你不做到這樣的階段,你永遠也不會成功。」
出生於美國舊金山的李小龍,三歲時隨著家人移居香港生活與求學,曾拜葉問為師,學習詠春拳。
他19歲時赴美求學,曾在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讀戲劇與哲學,更在加州開設武術館,還挑戰當地華人武術社群內,拒絕武學外傳的慣例,武館公開向白人等非華裔人士教授武學,包括傳授李小龍自己創立、由詠春拳發展而成的「截拳道」。這份精神,至今還影響著全世界眾多愛好武術的人。
澳洲詠春拳教練 尼瑪欽(Nima King):「李小龍是我最來到香港的間接原因之一。」
伊朗出身的澳洲籍詠春拳教練尼瑪欽,小時候因為接觸李小龍的電影而認識了詠春拳,因緣際會下,與到澳洲宣揚詠春文化的李小龍師兄徐尚田師傅結識,並因而來到香港學習詠春拳。
如今他在中環開設的武館,結合西方教學方法,已成為全港最大的詠春學校之一。
澳洲詠春拳教練 尼瑪欽(Nima King):「無論你在什麼年紀,他都可以成為你的精神導師。因為生活總是起起落落,生活可能會擊垮你,但他代表的是,當生活擊倒你時,你要做什麼?你要為此蜷縮起來哭泣嗎,或者你要站起來面對它,不論你是男人女人或者小孩。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把李小龍的精神教育給我的兒子。」
李小龍的精神,為人們帶來信心與力量。
武學大師 李小龍(1971):「水倒入瓶中,就成為瓶子;倒入壺中,就成為茶壺。水能流動,也能摧毀。化為水吧,我的朋友。」
這句Be Water,更在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裡,成為示威群眾的抗爭行動模式,甚至代表著抗爭精神。
如今的香港社會樣貌,儘管有了不小的改變,但李小龍所傳遞出來的詠春精神,仍繼續啟發著老老少少的香港人。
55歲詠春拳學員:「面對挑戰,不談後退。『遇強則強』這樣的哲學,也是李小龍說的。」
李小龍粉絲 山下智子:「他沒有國界,他是屬於這片天空下的人,我們必須向下一代人傳述他,我們也必須繼承他的精神。」
儘管離開了半世紀,但李小龍和他所代表的精神,仍然深深刻畫在所有人的心中。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