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以下,負責照顧家庭的孩童,也就是所謂「未成年照顧者」,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往往被忽略,尤其是在講究孝道的社會中更容易被視為理所當然。《公視主題之夜SHOW》今晚10點播出的日本NHK紀錄片《未成年照顧者的無聲吶喊》(Young Carers: A Silent Cry for Help)就描述這些「親職化兒童」面對的嚴酷現實。片中提到在日本的國二學生,每17人就有1人,需要肩負起照顧全家的責任,其中絕大部分都沒有尋求過幫助,因此失去童年和受教育的機會,影響升學、求職,有些甚至難以融入社會。
天都暗了,才剛放學準備回家,一進家門後又得馬不停蹄地照顧家人,先把衣服放進洗衣機洗,再趁著機器運轉的時候準備晚餐。
紀錄片《未成年照顧者的無聲吶喊》:「我們沒東西吃了嗎?」
紀錄片《未成年照顧者的無聲吶喊》:「還不到完全沒有。」
紀錄片《未成年照顧者的無聲吶喊》:「沒米了,我今天做培根義大利麵。」
健人的父母離異,母親則罹患腦性麻痺,所以他一肩扛起了所有家務事,包含照顧行動不便的媽媽,和年幼的弟弟;往往一整天家務結束時,都已經半夜了。
紀錄片《未成年照顧者的無聲吶喊》:「我在做家事時,一直在想接下來還有哪些工作,就覺得很累,但也習慣了。」
畫面提供/ 公視主題之夜SHOW
為此,健人必須犧牲所有個人時間,他不能像普通高中生一樣參加社團活動,無憂無慮地和朋友一起出去玩,儘管身心俱疲,也找不到人傾訴。
紀錄片《未成年照顧者的無聲吶喊》:「應該說是完全沒有吧。」
紀錄片《未成年照顧者的無聲吶喊》:「找人討論也未必能解決問題。」
而陷入同樣困境的人不在少數,日本公共電視針對國內「未成年照顧者」做了一份調查,發現有高達7成以上不曾對外尋求協助,其中主要的原因包含「沒意義」、「難以啟齒」、「沒必要」,以及「沒想過」等等。
紀錄片《未成年照顧者的無聲吶喊》:「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人似乎都覺得人必須要獨自去解決自己的煩惱。這種自我承擔的概念就像種懲罰,卻不斷在社會上蔓延。」
然而沒辦法獲得幫助,卻容易加深「未成年照顧者」的孤立感;和也從小學開始獨自照顧母親長達30年,照護的壓力讓他罹患飲食障礙症,而他也因此放棄了升學以及就業,在母親過世後,一度找不到生命的意義。
這些所謂「親職化兒童」,被迫一夕長大,扮演起照顧者的角色,甚至被社會以「孝順」名義綁架,就算曾因照顧工作引發情緒壓力,旁人卻無法理解他們的身心煎熬。
映後論壇《被孝順犧牲的人生?親職化小孩的甘苦》/與談人 子晴:「沒有人在乎我們的價值,大家會覺得我們照顧是應該的,然後甚至會覺得照顧得好又怎樣,照顧得好又又怎樣,反正最後就是送去安養院啊。」
映後論壇《被孝順犧牲的人生?親職化小孩的甘苦》/與談人 凌羽:「就是我才高二,為什麼我突然被侷限住了,就有點像是對她的愛,然後有時候會被這個愛反過來束縛著。」
在《公視主題之夜SHOW》映後論壇上,家總秘書長認為必須把「愛」與「勞務」拆開來看,把身體照顧交給專業後,對家人的愛才不會被消磨,而這也是執政者應該給人民最基本的保障。
為處理「未成年照顧者」問題,日本政府設立了一個試驗項目,神戶市也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諮詢窗口,但深入了解後才發現有許多「受照顧者」本身不願意接受外界幫助。
紀錄片《未成年照顧者的無聲吶喊》:「我目前在各方面都受人協助,但是...,這不是我期望的啊。」
如何以協助整個家庭為角度介入,讓年輕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的困境都能被看見,是國家與社會需要努力的方向。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