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末,藏傳佛教四大教派的最高精神領袖,先後出走印度,為數眾多的西藏人口跟著離開家鄉,流亡到全球各地,藏傳佛教也逐漸傳向世界。越來越多西方人接觸佛理、練習「禪修」讓身心放鬆,只是這些是否有「科學根據」?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作為藏傳佛教根本上師,他提倡不同信仰間的對話,同時身體力行,促成了東方佛學傳統和西方當代科學的世紀交流,雙方從此透過「研究大腦」,攜手尋找增進人類福祉的更多可能性。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記錄這段佛學和科學相遇、切磋30年的過程,科學家把得道高僧送上磁振造影儀(MRI),發現「禪修」帶給大腦的驚人變化。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世衛組織宣布,印度是全球最抑鬱的國家,36%印度人承認在與抑鬱搏鬥。」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有太多美國人與精神疾病搏鬥,仍在默默受苦,而不是尋求協助。」
全球有10%的人口,飽受精神疾病困擾,在快速變遷的時代,精神疾病已成為僅次於心臟病和癌症的第三大疾病。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我們人類,這顆大腦是很特別的大腦,現在這顆大腦可以看得更全面,如果想要世界更快樂、世紀和平,我們就必須審視我們的情緒。」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作為藏傳佛教精神領袖,他懷著開放和謙卑的心,和「宗教宿敵」面對面,要為人類揭示幸福之道。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我問了幾個朋友,幾個西方人,我說『我想和現代科學家認真討論』,有幾個人回說,『要小心,科學是宗教信仰的殺手!』。」
1987年10月,當代科學家們飛越千里,來到喜馬拉雅山邊境小鎮達蘭薩拉,到藏傳佛教尊者官邸,和達賴喇嘛展開第一次接觸。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科學家和佛教徒,天生就有一種態度,他們兩者都很有興趣去檢視,可以這麼說,就眼前的現象,他們就是喜歡追根究底。」
當「佛學」遇上「科學」,科學家與達賴喇嘛,從腦神經聊到AI人工智慧,這也促成首屆「心智與生命」(Mind and Life)研討會,而這場備受矚目的跨界對話,一談就是30年。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1992年我應達賴喇嘛尊者邀請,前往達蘭薩拉與他會面。那天他質疑我,他說『你一直運用現代神經科學,研究焦慮、恐懼、壓力和不幸,為何不能用它研究仁慈和慈悲?』。」
 哈佛大學心理暨生理學博士理查戴維森,深受達賴喇嘛啟發,他轉而投入研究藏傳佛教長年修禪者的心智與大腦思想,利用「最科學」的方法找答案。
理查戴維森把僧人送上磁振造影儀(MRI),皈依修行25年的法國分子遺傳學博士馬修李卡德,也自告奮勇接上電極。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不只是禪修者上磁振造影儀,被接上電極像白老鼠一樣,他們是真的一部分,建立一個研究程序,解讀結果和數據。」
心理學專家要馬修進入各種「禪修」狀態,研究發現,僧人在修行時,大腦與「正面情緒」有關的神經活動,活躍度和持久度,都比普通人高出數倍。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他進了掃描儀,我說『可以請你做慈悲冥想嗎?』,結果我看見他的大腦裡亮起來的,是正面感受的網路,回報、愛與溫暖,我看著畫面心想,『怎麼會?他在幹嘛?他沒有苦人所苦!』。」
透過「禪修」訓練心智,變得更加體貼仁慈,科學家認為,還能練出「幸福」。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我們的研究加起來,得出一個很簡單、但我們認為激進的結論,那就是幸福感是一種『技能』,幸福感基本上並沒有不同於,學拉小提琴或是學運動,你去練習就會進步。」
擅長「內觀」的藏傳佛教,讓科學探索多了一分「人性」,而現代科學知識則幫助佛學教義,更加理解「真相」;「心智與生命」研討會也從閉門的「客廳對話」,發展成面對大眾的「公開座談」。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我們的日常經驗是,在生理上完全平靜,然後起了個念頭,在那過程中發生改變,所以是大腦活動改變先?還是念頭先?」
對於心智和大腦間的關係,達賴喇嘛總能丟出「難問」發人深省,不過在嚴肅思辨過程中,他偶爾也會展現「接地氣」的一面。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當我們看一本書,我們有可能注意到文字,並知道正在閱讀文字,但常是心不在焉,神遊去了這個狀況,尊者也許您不會,但我可以告訴你,在美國…。」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我也有(神遊)過!」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Upper Story) 耗時30年拍攝,述說宗教與科學的世紀碰撞,一方為了利益衆生、另一方渴望學術探索,都是為了讓下一代變得更好,那要如何解開未知習題、克服已知難題?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身為人類,其實我們有能力改變,去讓自己轉念。」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我們需要更多慈悲心,更多合作、更多關懷。」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如果我們真的盡力,懷著願景,我們就能改變!」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世衛組織宣布,印度是全球最抑鬱的國家,36%印度人承認在與抑鬱搏鬥。」
全球有10%的人口,飽受精神疾病困擾,在快速變遷的時代,精神疾病已成為僅次於心臟病和癌症的第三大疾病。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我們人類,這顆大腦是很特別的大腦,現在這顆大腦可以看得更全面,如果想要世界更快樂、世紀和平,我們就必須審視我們的情緒。」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我問了幾個朋友,幾個西方人,我說『我想和現代科學家認真討論』,有幾個人回說,『要小心,科學是宗教信仰的殺手!』。」
1987年10月,當代科學家們飛越千里,來到喜馬拉雅山邊境小鎮達蘭薩拉,到藏傳佛教尊者官邸,和達賴喇嘛展開第一次接觸。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科學家和佛教徒,天生就有一種態度,他們兩者都很有興趣去檢視,可以這麼說,就眼前的現象,他們就是喜歡追根究底。」
當「佛學」遇上「科學」,科學家與達賴喇嘛,從腦神經聊到AI人工智慧,這也促成首屆「心智與生命」(Mind and Life)研討會,而這場備受矚目的跨界對話,一談就是30年。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1992年我應達賴喇嘛尊者邀請,前往達蘭薩拉與他會面。那天他質疑我,他說『你一直運用現代神經科學,研究焦慮、恐懼、壓力和不幸,為何不能用它研究仁慈和慈悲?』。」
理查戴維森把僧人送上磁振造影儀(MRI),皈依修行25年的法國分子遺傳學博士馬修李卡德,也自告奮勇接上電極。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不只是禪修者上磁振造影儀,被接上電極像白老鼠一樣,他們是真的一部分,建立一個研究程序,解讀結果和數據。」
心理學專家要馬修進入各種「禪修」狀態,研究發現,僧人在修行時,大腦與「正面情緒」有關的神經活動,活躍度和持久度,都比普通人高出數倍。
透過「禪修」訓練心智,變得更加體貼仁慈,科學家認為,還能練出「幸福」。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我們的研究加起來,得出一個很簡單、但我們認為激進的結論,那就是幸福感是一種『技能』,幸福感基本上並沒有不同於,學拉小提琴或是學運動,你去練習就會進步。」
擅長「內觀」的藏傳佛教,讓科學探索多了一分「人性」,而現代科學知識則幫助佛學教義,更加理解「真相」;「心智與生命」研討會也從閉門的「客廳對話」,發展成面對大眾的「公開座談」。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我們的日常經驗是,在生理上完全平靜,然後起了個念頭,在那過程中發生改變,所以是大腦活動改變先?還是念頭先?」
對於心智和大腦間的關係,達賴喇嘛總能丟出「難問」發人深省,不過在嚴肅思辨過程中,他偶爾也會展現「接地氣」的一面。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當我們看一本書,我們有可能注意到文字,並知道正在閱讀文字,但常是心不在焉,神遊去了這個狀況,尊者也許您不會,但我可以告訴你,在美國…。」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我也有(神遊)過!」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Upper Story) 耗時30年拍攝,述說宗教與科學的世紀碰撞,一方為了利益衆生、另一方渴望學術探索,都是為了讓下一代變得更好,那要如何解開未知習題、克服已知難題?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身為人類,其實我們有能力改變,去讓自己轉念。」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我們需要更多慈悲心,更多合作、更多關懷。」
紀錄片《達賴喇嘛:大腦故事》:「如果我們真的盡力,懷著願景,我們就能改變!」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