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聽」過蜘蛛的聲音嗎?美國科學家運用3D和AI科技,做到了!把蜘蛛在結網、補網等,不同情境下的聲音,通通透過人工智慧化作音樂旋律,未來不但能用在建築創新,甚至還能「聽」懂蜘蛛的語言。而義大利佛羅倫斯的學院美術館,雖然現在因為疫情關閉,但有一批專業團隊,趁這休館期間,運用最先進的3D技術,複製館中最著名的大衛像,預計十月就會在杜拜世博亮相!
少了每年200萬名遊客,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最著名的大衛像,依舊緊皺著眉頭,因為過去幾個月來,不斷被專家們,用最先進的3D技術來回掃描,而這其實是為了打造一個全新分身,在十月舉辦的杜拜世博上見客。
"3D複製大衛像計畫"協調人員 涂琪(Grazia Tucci):「一方面,我們運用當今最創新的科技,另一方面,也動用修繕領域最尖端的工藝。」
由佛羅倫斯大學的研究人員,和一間專門做精密測量技術的瑞典公司合作,試圖打造一尊有史以來,最精密也最逼真的大衛像複製品,不過這批團隊把它叫做「雙生大衛」。
"3D複製大衛像計畫"協調人員 涂琪:「目標是要打造一座,大衛像的『數位雙生』以及『實體雙生』。」
整個團隊從工程師、技師,到全球頂尖考古修復博物館裡的修復師,把古典藝術和高科技結合,完美複製大衛像。
修復團隊組長 薩維歐里(Nicola Salvioli):「我們是比不上米開朗基羅的,因為... 那是無法想像的,但仍有一種盡可能讓雕像成真的渴望。」
而這個從數位變實體的大工程,又分為三階段,從耗費40多個小時的3D掃描,再到用3D技術列印出各個部位。
修復團隊組長 薩維歐里:「現階段,我們在處理3D列印中的石漆(大理石粉),用的是壓克力顏料,首先,我們用石頭包覆它,讓它有米開朗基羅大衛像的外觀,接著開始塑造它。」
目前修復團隊正對照著本尊,仔細精修,最後再將各部位組裝起來,不過完成之後,還有一些難關需要克服。
修復團隊組長 薩維歐里:「困難處是雕塑會面臨到的溫度,因為它將從低溫的飛機,移出到炎熱的杜拜。」
而這已經不是大衛像的第一個數位分身,1999年,美國史丹佛大學一批學者,就曾動用3D掃描技術,進行過複製。
"3D複製大衛像計畫"協調人員 涂琪:「這次是以一個非常高精準度的水準,來進行它的數位化,我能說比20年前的史丹佛模型,精確度高出兩倍。」
杜拜世博主辦單位認為,藉由大衛像所展現的肌力美學,以及信仰與勇氣的象徵,將代表度過疫情難關的希望。
佛羅倫斯學院美術館主管 霍爾堡(Cecilie Hollberg):「我們會將"雙生大衛"以差使的身分,送往杜拜的世博,而『本尊大衛』會一直在這裡,在這間博物館,我們也期望觀光客再次到訪。」
越來越先進的3D技術,除了能精準複製曠世巨作,也能帶世人聽見未知的世界,這詭異又不安的旋律,可不是科幻或恐怖電影配樂,而是蜘蛛網發出的聲音。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布勒:「我們發現蜘蛛網(的聲音)還挺洗腦的,聽起來很怪很不尋常,卻也頗美妙。」
當網子越稠密,旋律也就變得越複雜。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布勒(Markus Buehler):「我們都覺得這些蜘蛛網,看起來很像豎琴,對嗎?」
就是這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和他的團隊,運用3D技術,打造了一系列蜘蛛網,並藉由電腦和演算法的幫助下,「聽」到蜘蛛在結網、補網、獵食等各種情境下,所發出的訊號。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布勒:「我們知道蜘蛛藉由震動,做為和社會交流的方式,和其他蜘蛛對話,我們將這些蜘蛛做的震動記錄下來,利用AI學習這些震動模式,採取一些行動和蜘蛛產生連結,基本上就是學習蜘蛛的語言。」
因為蜘蛛的世界不同於其他物種,無法被人耳聽見,而教授表示,他聽到的除了旋律,還包含和聲、節奏以及和弦。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布勒:「你可以想像鳥,有些人能吹口哨吹出鳥叫的旋律,這是我們可學習的,因為都在相同的頻率範圍裡,但蜘蛛非常困難,因此我們借助人工智慧幫忙,因為它太"異國"也太奇怪了。」
儘管蜘蛛的物種,超過47000多種,但全部都是靠吐絲結網造屋及獵捕食物,因此這項研究,並非只是單純的音樂欣賞,人類也能從中學習。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布勒:「可以想像未來的橋樑、飛機或建築物,也內建了這種修補模式,當建造出一個物件,不用等到它真的壞了,而是持續性地修補,形成一個生物體。」
就連蜘蛛網的絲,比一般鋼絲強韌五倍。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布勒:「這些旋律如同蜘蛛自己的體驗,讓我們也能開始把自己當成蜘蛛看待。」
隨著3D技術和AI人工智慧進步,人們未來有望聽懂蜘蛛的語言,甚至和蜘蛛對話,但或許並非人人都想嘗試。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