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將太陽巨大的能源應用在地球上,將能解決人類的能源危機,核融合發電已成未來趨勢,而南韓正在制霸這樣的科技;有人工太陽之稱的KSTAR「南韓核融合反應爐」,已經成功加熱到一億度並維持1.5秒,創下世界首例,被解讀為邁向核融合商用發電重要一步;一旦成功將能從海水直接產生巨大電力,零汙染並更有效率。
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組織:「(fusion)融合是一種能源和太陽一樣,但不製造溫室氣體,也不製造長期放射性垃圾。」
太陽產生巨大能源的方式就是核融合,用這個原理發電不再只是夢想,歐洲正在實現中。
全球最大科學計畫──國際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相當於六十個足球場大,位於法國,主要參加成員包括美國、歐盟、中國、印度等35國,目標2025年完成實驗,目前進度已達60%。在技術上,南韓傳出有新突破。
南韓記者:「因為這一次的成果,使得2050年GW級商用化發電,或核融合能源商用化,又再更接近目標。」
有南韓人工太陽之稱的K STAR,成功將等離子體(Plasma)加熱達一億度,比太陽中心溫度高七倍,並維持達1.5秒,離最後目標300秒又更進一步,寫下世界紀錄 ,基本滿足核融合最佳條件。
國立核融合研究所所長:「今年1億度達到1.5秒,明年要再改善裝置,開發運轉技術,目標是要達10秒以上。」
而核融合過程中產生的等離子體,則被廣泛應用在螢光燈、空氣清淨機及電視螢幕上,被稱作是第四物質的電漿體,排在固態、液態及氣體之後;但如何將等離子體穩定加熱到高溫,並維持一定時間,是核融合商用化發電最大關鍵。
南韓國立核融合研究機構總監 Kwon Myeun:「我想要達到核融合商用化,應該需要20到30年。為了維持設備可以長時間運轉,我們需要快點研發出強力又可靠的原料,而不需要向外尋求。」
南韓國立核融合機構副總監 LEE Hyeon-gon:「核融合用的原料是氘(deuterium)和超重氫(tritium),超重氫大部分取自海水,1公克的氘或超重氫,可以產生10萬 瓩(kw)電力,相當於8噸石油。」
不只是南韓,中國大陸也積極尋求核融合能源,在去年有人造太陽之稱的「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ESTA ,溫度也在達成1億度,維持1秒鐘。
EAST超導托卡馬克實驗室副主任 龔先祖:「我們實現了高密度、高約束和高比壓,完全非感應穩態運行模式,透過這些物理支持,在規劃上面,我們能夠滿足未來聚變堆的適應條件。」
美國也正在打造自己的核融合實驗爐,並積極培育人才;但就技術來說,目前南韓暫時領先中國及日本。不過,在大陸急速擴大人力和投資的情況下,南韓面臨強大競爭。另外,包括該如何穩定傳送產生出的能源,還有很多技術需要克服,真正的核融合商用發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24史上最熱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