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母親4

誰接住她們的心事?25%壓抑不敢說!冒7警訊快拉媽咪一把

◎ 撰文/許稚佳
◎ 攝影/胡瑞麒
◎ 發布時間/2025.04.30

TVBS

▲ 根據最新民調,25%的媽媽得獨自面對煩惱。(攝影/胡瑞麒)

根據TVBS民調中心2025年最新民調數據,媽媽們若有煩惱,有23%向朋友談論,20%向丈夫傾訴,但仍有25%的媽媽沒有向任何人傾訴煩惱,媽媽選擇獨自承受煩惱,且交叉分析顯示,都沒有傾訴對象的媽媽,憂鬱傾向比例為7%;會向朋友傾訴的媽媽,有憂鬱傾向的比例也有6%;會向丈夫傾訴的媽媽,憂鬱傾向僅2%,比例較低。

揪出憂鬱症「7症狀記牢」,親友陪伴最重要

面對憂鬱症,最重要的其實是身旁親友的協助,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能夠辨別出早期憂鬱傾向很重要,常見的7種初期症狀包含情緒低落、疲勞與倦怠、睡眠障礙、食欲改變、專注力下降、自責與無價值感、社交退縮。

楊聰財指出,如有出現這些情形,不要拖延,因憂鬱症可能在前面3個月出現短暫的低落情緒,但仍能維持日常生活,但3個月後情緒低落會加重,影響工作與家庭關係,半年後可能就開始出現憂鬱症核心症狀,如持續性悲觀、無助感、甚至出現自殺念頭。

建議親友在面對憂鬱者時,用開放的態度傾聽,不急於給予建議,而是陪伴當事人度過低潮,當症狀加重時,建議尋求心理諮商或醫療介入,且過程中避免不要說「你想太多了」、「不要這麼消極」這些話語,而是提供正向支持。 

另外,實質的幫助也很有效,像是減少生活壓力,協助分擔家務、照顧孩子等,建議憂鬱者培養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保持良好作息等習慣,都是可以給憂鬱症患者的有效協助。

楊聰財指出,憂鬱症是一種全球性問題,影響著數百萬人,但許多人在憂鬱傾向的初期階段未能察覺,導致症狀惡化,甚至可能發展為重度憂鬱症。尤其對於承擔家庭責任的母親來說,憂鬱情緒可能與身心壓力交織,影響整個家庭的氛圍與孩子的發展,讓母親快樂,社會才會幸福,憂鬱症並非無法克服的困境,只要社會、家庭與個人共同努力,憂鬱媽媽也能重新找回生活的希望與力量。 

延伸閱讀

TVBS製作團隊

數位事業部|TVBS新聞網・內容策展組

新聞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