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許稚佳
◎ 攝影/胡瑞麒
◎ 圖片/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 發布時間/2025.04.30
▲ 除了是媽媽,也是媳婦和太太,女性得承受更多壓力。(示意圖,攝影/胡瑞麒)
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2024年因憂鬱而就醫的患者共有40萬6,802名,其中一年女性有27萬1,814名(66.82%)、男性則是13萬4,988人(33.18%),女性憂鬱是男性的2倍。
女性憂鬱占比最高的年齡層落在60至69歲,共計5萬3,385人(19.6%)、其次則是50至59歲的4萬7,420人(17.4%)、40至49歲4萬1,635人(15.3%),等於中年女性至老年女性憂鬱症比例已占全年齡的半數。
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表示,女性憂鬱症的比例是男性2倍,這與全球趨勢相同,女性因天生生理因素,受到荷爾蒙波動,在青少女、懷孕、停經前後都會有比較容易有憂鬱的情況;且女性又受限於社會文化寄予的角色,要同時兼任女兒、母親、職場女性、老婆、媳婦多重身分,多重期待下,確實也增高憂鬱症機率。
另外,從健保數據中也可發現,重度憂鬱就診人數從2021年開始至2024年逐年攀升,其中女性重度憂鬱就診人數,從14萬2,952人一路增加至15萬6,943人,增幅達9.7%、男性則從6萬8,958人增至7萬5,040人,增幅8.8%。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憂鬱症比例一直都在增加,憂鬱症面臨的就是四大不足,包含「就醫不足」、「診斷不足」、「治療不足」、「持續治療的不足」,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人際關係隔離、心理壓力等因素,確實也有造成憂鬱族群變多。
張家銘指出,這幾年也倚賴媒體對憂鬱症的報導,名人願意主動分享自身故事,民眾有開始慢慢的認知到憂鬱症是一種疾病,比較願意積極就醫解決憂鬱問題,也可能因此導致就診人數的增加。
▲ 從職業來看,家庭主婦比一般上班女性更不快樂。(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至於是否真的有憂鬱症?可根據診斷憂鬱症的標準(DSM-5)評斷,共有9個症狀,如有至少5個症狀以上出現,且持續超過兩周、大部分時間皆是如此,就要注意可能是憂鬱症:
1. 快樂不起來、煩躁、鬱悶
2. 興趣與喜樂減少
3. 體重下降(或增加);食慾下降/增加
4. 失眠/嗜睡
5. 思考動作變緩慢
6. 整天想躺床、體力變差
7. 覺得活著沒意思、自責難過,都是負面的想法
8. 腦筋變鈍、矛盾猶豫、無法專心
9. 反覆想到死亡,甚至有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