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許稚佳
◎ 圖片/TVBS
◎ 發布時間/2025.04.30
▲ 吃抗憂鬱藥女性,首度破百萬人次。(圖片/TVBS)
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抗憂鬱藥物使用人數每年都在攀升,其中女性服用抗憂鬱藥物的人數,在2023年達到102萬7,081人,首度突破百萬人。
◎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
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解釋,比較常見的抗憂鬱藥物包含「血清素」(SSRI)、「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而這些藥物在精神醫療上可使用的適應症其實非常多,不見得全部都是憂鬱症的患者,也包含抗焦慮、恐慌症、強迫症、廣泛焦慮症、厭食/暴食症等。
陳亮妤表示,低落的情緒其實大家都會有,但在精神醫療上,從憂鬱傾向要判斷到疾病還有一段距離,輕度憂鬱症則比較屬於慢性化,長時間總覺得開心不起來、提不起勁,但還可以維持生活功能,時間會拖得比較長一點。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女性的一生,在青春期、生產、更年期三個階段受到荷爾蒙的影響,比較容易伴隨憂鬱。
「青春期」開始出現經期,可能因此導致生理、情緒都不穩定,也就是所謂經前症候群、經前不悅症,有些人確實會比較嚴重,「更年期」也同樣因荷爾蒙變化,出現停經,可能也因此出現煩躁、焦慮,甚至到憂鬱的程度。
「生產」這件事比較特別,張家銘指出,母親扮演的角色特殊,懷孕的女性在產前、產後都可能出現憂鬱問題,特別是在產後,因生產對女性的轉變是很大的,當媽媽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不是每位女性都能適應,面臨帶孩子、返回職場等挑戰,身兼母親、職業婦女等各種角色,確實會讓部分女性陷入憂鬱的狀況。
張家銘認為,即使現在政府有祭出育嬰假、托育等措施,希望讓婦女在返回職場更能適應,但現在社會確實還是存在著對懷孕女性比較不利的職場,這部分還是有賴更多的社會支持。
「女性的一生,面臨很多不同的生命角色。」張家銘提到,也不只新手媽媽的憂鬱,有些是孩子青春期難管教、成為媳婦後的壓力、先生外遇發生的矛盾掙扎,甚至是到了更年期、孩子離家的空巢期,都有可能導致女性的心情低落。
▲ 廣設優質托育中心,能舒緩母親們的育兒壓力。(圖片/TVBS)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其實要改善母親憂鬱,仍需要社會、政府的協助,需要建立完整的支持系統,應提供更多產後心理健康服務,降低母親求助門檻,媒體應降低對「完美母親」的刻板印象,提倡健康的母親形象;同時提供更為彈性的職場與育兒政策,讓母親能在更小的壓力下兼顧工作與育兒。
同時也需要提高女性對心理健康的意識,包含多倡導母親自我關懷,幫助找回個人興趣與價值感,定期進行心理篩檢,及早發現憂鬱傾向,及早治療等,才能有效幫助到憂鬱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