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馨儀
◎ 攝影/胡瑞麟
◎ 發佈時間/2023.06.21
「我第一次就診後領到藥,手上拿著那一包藥,會覺得天啊這就是我的救命符,內心有一個安全感。」服藥八年的潘小姐,過去在高壓的媒體業工作,但是長時間接收長官、同事的人身攻擊或辱罵,讓她身心俱疲。「我想自殺,而且心情持續憂鬱,對原本喜歡的事情完全做不來,每天無法發自內心的笑,看到什麼東西都只能冷笑,所以那時候我就自己去醫院掛號。」
回想起初入精神科的感受,潘小姐激動的說,「那位女醫生讓我非常驚訝,我第一次去看診還沒進去前她給我填一個表格,讓你勾選症狀,而且女醫師非常認真,她還自己做了簡報,一頁一頁的翻並解釋我的症狀是什麼,同時問一些我目前心裡的狀態。」潘小姐回憶「那位女醫師還非常認真他跟我說,精神科就是你腦部會內分泌造成一些問題,你必須要吃這些藥,必須服用一至三個月以上,才會慢慢有作用起來,她也提醒我要按時服藥,她說這不是一般的感冒藥或是抗生素一服藥就見效,我真的覺得那醫生對病患很用心,她說的每句話說讓我知道『她了解我』,這真的非常重要。」
潘小姐一個月的藥量。(圖/TVBS胡瑞麒攝影)
「吃了藥之後,一定會特別想要睡,睡醒後對於長官、同事的人身攻擊,甚至路上有人從旁邊衝出來不打方向燈,你也完全不會有任何情緒起伏,就像是陶淵明隱居種田的感覺,而且睡醒後,本來在意的問題真的會覺得『I don’t care』不會再去鑽牛角尖,真的不會。」潘小姐說,醫師告訴她是重度憂鬱症,因此焦慮症的藥物每天要服用四顆、安眠藥物四顆、憂鬱症藥物每天三顆,加起來一天要吃11顆,潘小姐也都按時的用藥。
「我從來沒有擔心我對藥物產生依賴,因為這些藥物對我來說,除了我的信仰之外,它是我的第二個海上浮木,我現在依靠信仰跟藥物,因為我不吃藥真的無法撐下去我的每一天,加上這些藥物對我沒有副作用,我也不擔心成癮,我只有時間到就吃,不會因為早上心情起伏很大就突然吞一顆。」潘小姐說,自己曾經有三天因為太忙沒有服藥,反而出現輕微副作用,「就是有點暈眩,雖然靜態工作沒有影響,但是騎車或操作機械時,有點暫留,我覺得這才是造成危險的原因。」
潘小姐自述服用安眠鎮定藥物並無副作用。(圖/TVBS胡瑞麒攝影)
潘小姐指出,「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你要思考,你要思考吃這些藥對你的幫助是什麼,他是讓你的體內賀爾蒙或是腦血清素回歸正常,因為病症嚴重的時候,你根本不想動腦,我認為這才更可能增加失智的風險以及其他腦部疾病。」潘小姐也提醒病友,「藥物輔助你回到正常生活後,就可以開始每天運動,一天半小時也好,重訓、跑步都可以,因為運動可以讓你變開心,身材變輕盈、身材變好,心情也會跟著好。」
勇敢面對鏡頭,潘小姐說「藥物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輔助,並有絕對不要忌諱去看醫生,有病識感是很重要的,我服藥後,我可以恢復到現在這樣,我可以有興趣去做我想做的事,我可以正常上班。」藥物輔助外,潘小姐也發現飲食同樣有很大的影響,「有段時間我想戒掉牛奶和蛋,但後來發現缺少蛋白質加上壓力,真的會睡不著,因此蛋白質的補充也相當重要。」
不過,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則說,「藥物有沒有成癮要經過醫師診斷,而不能單靠自己覺得。」同時,蔡長哲表示,其實治療失眠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是因為焦慮、憂鬱引起的失眠,可以多做正念或是肌肉放鬆,或是瑜伽、太極拳等運動,這些對於焦慮所引起的失眠是很有幫助的。台大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蘇泓洸也說,正確的時間安排對於治療焦慮以及失眠相當重要,「我們經常聽到有的人平日睡很短,假日補眠補很長,其實對我們生理時鐘建立是有困難,可能更容易緊張,主要還是要透過充足的運動,對身體才是健康的,以及均衡的營養,這些都可以減低焦慮的問題。」
蘇泓洸認為,「病患在藥物使用上一定要跟醫師討論,要在穩定的狀態下思考如何逐步減藥」,有的患者需要用藥改善失眠問題,醫師角色就相當重要,需要在開藥後定期評估藥效,也就是病人睡眠狀況在用藥後進步到什麼幅度,如果有進步、白天精神狀況很好,就有機會透過非藥物的方式改變睡眠習慣,而非藥物的方式可以介入以後,藥物的就可以開始調減。減緩失眠,建立良好的睡眠時間也相當重要,像是固定睡覺與起床時間;可以午睡但不要睡太久;限制飲酒、咖啡因使用;白天增加運動,這些都可以增加一夜好眠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