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清龍(信民兩岸研究協會理事長、獨立媒體人)
香港去年6月實施《國安法》後,外界一直關注外資動向;最近港府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首度證實外資撤出香港的憂慮已成真。
 
根據港府統計處調查,截至今年6月1日,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的美國公司,較去年6月1日、即《香港國安法》生效前下跌近10%至254家,占整體在港地區總部17.4%,數量是2003年以來18年的新低。此外,日資公司駐港總部今年也下跌約7%至210家,占整體14.4%。相反的,中資企業以香港作地區總部的數目則持續上升,今年增加約6%至252家,直逼美資公司數目,占整體地區總部則升至17.3%。
整體而言,今年外資公司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的數目為1457家,較去年同期1504家相比下跌3.1%,與2019年同期的1541間相比更降逾5%,是連續第二年下跌。若把「地區總部」、「地區辦事處」及「當地辦事處」合計,駐港公司數目雖達9049家的新高,但美資的1267家為2010年來最少,日資的1388家也是近4年最少,中資的2080家則創歷來新高。
 
香港「外資減、中資增」,原因有多重。就中資來說,近年中港融合加深,許多中資企業到港上市,佔港股市值已經超過七成,相關數字持續上升不難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外資撤離的原因,根據調查在選擇駐港因素方面,以往一向位列前5位的「法治及司法獨立性」,今年跌至第6位,其中僅有32%外資認為相關因素對香港有利,較2019年的46%下跌14個百分點。顯示港版國安法實施後,外資對香港的法治與司法獨立性失去信心,因此才決定撤出。
此外,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港府為能早日與內地通關,堅採清零防疫政策,最近還宣佈取消大部分豁免檢疫群組,僅維持一些具有緊急必要性及與香港運作相關的行業可繼續獲豁免。港府希望新規定落實後,讓北京當局對中港通關更有信心,但這也等同於把損害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考慮放在次要位置。
最近有多個外資商會警告,特區政府繼續嚴格採取隔離檢疫措施,將損害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繼香港美國商會後,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指出,對病毒零容忍的策略正在損害香港的地位,其他的金融中心倫敦、紐約、巴黎和新加坡都選擇「與病毒共存」。該協會給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信中指陳,近四分之三的協會會員公司抱怨,他們很難在香港吸引或留住人才,近一半公司正在考慮把部分業務和員工轉移到其他地方。充分顯示港府為了與內地通關,寧要「一國」不要「兩制」,正是外資撤離香港的一大原因。
香港這兩年歷經反送中風暴到港版國安法的實施,再加上新冠疫情的衝擊,整體營商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這個昔日的全球四大金融中心,在政治和經濟上已越來越向中國大陸靠攏,就連立法會的組成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預期將有更多中資背景人士進入。
以往香港立法會選舉,功能界別內總有一兩名議員來自中資機構,例如中銀代表出戰金融界、中旅高層角逐旅遊界。隨着香港選舉制度進入新時代,新一屆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展開僅第二天,已有5名中資機構高層報名,部分人屬政圈新面孔。金融界人士預期,這類「紅色勢力」將在立法會迅速崛起,不排除有朝一日發展到具實力「監督」傳統建制政黨的一舉一動。
換言之,未來的香港立法會不但泛民派已被清洗一空,就是親北京的建制派影響力也將被架空,真正落實「一國一制」。如此一來,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固然更加緊密,但與國際的連結卻必然日益稀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恐將受到動搖。
2019年香港受反送中運動影響,GDP衰退1.2%,是自2009年以來首度出現經濟負成長。2020年香港在疫情衝擊下,GDP下跌6.1%,不僅創下自1962年有記錄以來最大年度跌幅,並且是連續兩年陷入衰退。今年疫情和緩後,本來是香港經濟反彈復甦的良機,但最近公佈的第三季數字,僅增長5.4%,遜於市場預期的5.7%。港府預測2021年香港經濟成長約為5.5%-6.5%之間,等於三個年度下來,香港經濟基本上零成長。
 
中港之間更加緊密融合雖是大勢所趨,但香港與國際的連結一旦斷了線,不但過往作為中國對外籌資的功能喪失,也意謂香港本身的經濟將更受大陸直接影響。由於中國大陸內需在疫後的爆發增長期已過,而且部分省市疫情反覆,中國經濟放緩已屬必然,從而香港的經濟未來也難以樂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香港去年6月實施《國安法》後,外界一直關注外資動向;最近港府公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首度證實外資撤出香港的憂慮已成真。
根據港府統計處調查,截至今年6月1日,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的美國公司,較去年6月1日、即《香港國安法》生效前下跌近10%至254家,占整體在港地區總部17.4%,數量是2003年以來18年的新低。此外,日資公司駐港總部今年也下跌約7%至210家,占整體14.4%。相反的,中資企業以香港作地區總部的數目則持續上升,今年增加約6%至252家,直逼美資公司數目,占整體地區總部則升至17.3%。
整體而言,今年外資公司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的數目為1457家,較去年同期1504家相比下跌3.1%,與2019年同期的1541間相比更降逾5%,是連續第二年下跌。若把「地區總部」、「地區辦事處」及「當地辦事處」合計,駐港公司數目雖達9049家的新高,但美資的1267家為2010年來最少,日資的1388家也是近4年最少,中資的2080家則創歷來新高。
香港「外資減、中資增」,原因有多重。就中資來說,近年中港融合加深,許多中資企業到港上市,佔港股市值已經超過七成,相關數字持續上升不難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外資撤離的原因,根據調查在選擇駐港因素方面,以往一向位列前5位的「法治及司法獨立性」,今年跌至第6位,其中僅有32%外資認為相關因素對香港有利,較2019年的46%下跌14個百分點。顯示港版國安法實施後,外資對香港的法治與司法獨立性失去信心,因此才決定撤出。
此外,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港府為能早日與內地通關,堅採清零防疫政策,最近還宣佈取消大部分豁免檢疫群組,僅維持一些具有緊急必要性及與香港運作相關的行業可繼續獲豁免。港府希望新規定落實後,讓北京當局對中港通關更有信心,但這也等同於把損害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考慮放在次要位置。
最近有多個外資商會警告,特區政府繼續嚴格採取隔離檢疫措施,將損害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繼香港美國商會後,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指出,對病毒零容忍的策略正在損害香港的地位,其他的金融中心倫敦、紐約、巴黎和新加坡都選擇「與病毒共存」。該協會給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的信中指陳,近四分之三的協會會員公司抱怨,他們很難在香港吸引或留住人才,近一半公司正在考慮把部分業務和員工轉移到其他地方。充分顯示港府為了與內地通關,寧要「一國」不要「兩制」,正是外資撤離香港的一大原因。
香港這兩年歷經反送中風暴到港版國安法的實施,再加上新冠疫情的衝擊,整體營商環境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這個昔日的全球四大金融中心,在政治和經濟上已越來越向中國大陸靠攏,就連立法會的組成結構也在發生變化,預期將有更多中資背景人士進入。
以往香港立法會選舉,功能界別內總有一兩名議員來自中資機構,例如中銀代表出戰金融界、中旅高層角逐旅遊界。隨着香港選舉制度進入新時代,新一屆立法會選舉提名期展開僅第二天,已有5名中資機構高層報名,部分人屬政圈新面孔。金融界人士預期,這類「紅色勢力」將在立法會迅速崛起,不排除有朝一日發展到具實力「監督」傳統建制政黨的一舉一動。
換言之,未來的香港立法會不但泛民派已被清洗一空,就是親北京的建制派影響力也將被架空,真正落實「一國一制」。如此一來,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固然更加緊密,但與國際的連結卻必然日益稀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恐將受到動搖。
2019年香港受反送中運動影響,GDP衰退1.2%,是自2009年以來首度出現經濟負成長。2020年香港在疫情衝擊下,GDP下跌6.1%,不僅創下自1962年有記錄以來最大年度跌幅,並且是連續兩年陷入衰退。今年疫情和緩後,本來是香港經濟反彈復甦的良機,但最近公佈的第三季數字,僅增長5.4%,遜於市場預期的5.7%。港府預測2021年香港經濟成長約為5.5%-6.5%之間,等於三個年度下來,香港經濟基本上零成長。
中港之間更加緊密融合雖是大勢所趨,但香港與國際的連結一旦斷了線,不但過往作為中國對外籌資的功能喪失,也意謂香港本身的經濟將更受大陸直接影響。由於中國大陸內需在疫後的爆發增長期已過,而且部分省市疫情反覆,中國經濟放緩已屬必然,從而香港的經濟未來也難以樂觀。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獨家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Blueseeds永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