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達志影像路透社
馬來西亞首相納吉掌權以來醜聞纏身,這次大選與昔日政治導師、高齡92歲馬哈地正面交鋒,結果納吉不敵敗陣,一如選前預期被拉下馬,馬來西亞走入全新政治局面。
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地在這次大選中,成功領軍「希望聯盟」擊敗執政聯盟「國民陣線」,創下1957年獨立後首次出現政黨輪替紀錄,也寫下大馬民主政治發展新頁。
馬來西亞昨天全國大選投票,由馬哈地(Mahathir bin Mohamad)領軍「希望聯盟」,強勢挑戰尋求連任的納吉(Najib Razak)執政聯盟「國民陣線」。
大馬媒體中國報引述選委會截至今天凌晨4時40分消息指出,第14屆全國大選的222個國會議席中,希盟獲113席、國陣拿下79席,與希盟合作的民興黨8席、伊斯蘭黨18席、獨立人士3席,以及沙巴立新黨1席。
首相納吉(Najib Razak)在這場被視為攸關政權的保衛戰中失利,國陣在國會議席數不如預期,選前推出的各項利多措施,未能讓選民接受,希盟掌握時間扭轉乾坤,改朝換代。
納吉掌權以來醜聞纏身,這次和昔日政治導師、高齡92歲馬哈地正面交鋒,結果一如外界選前預期,納吉被拉下馬
納吉涉入「一個馬來西亞發展有限公司」(1MDB)資金流向、選區劃分、首投族選民意向、消費稅等議題,不僅在選前發燒深深影響選情,希盟更趁勢追擊讓話題持續延燒「發酵」,是勝選關鍵。
馬來西亞智庫「亞洲策略與領導研究院」(ASLI)國際事務高級顧問胡逸山指出,大馬在野陣營意欲透過這次大選掀起「馬來海嘯」。
他分析,雖然華人選民於2013年大選有超過90%比例,支持反對黨聯盟,造成國陣在華人選區選票大量流失,即使有華人海嘯之說,但「城市海嘯」恐怕才是更貼切說法,因為居住在城市的華人、馬來人、印度人把絕大多數選票投給反對黨。
至於大多數居住在鄉村中的馬來選民,渴望重視發展學校醫院等基礎設施,也認同希盟的改革理念,加速讓在鄉村地區興起的「鄉村海嘯」,擴大成為「馬來海嘯」。
值得觀察的是,馬哈迪過去執政22年期間的作風強硬,大部分華人相信他這次改弦易轍,決定與身陷囹圄的在野大老安華(Anwar Ibrahim)結盟,才能順利結合各族群選票,把納吉拉下來。
海外媒體多半認為,納吉於2015年陷入約美金7億元(約新台幣208億2321萬元)的政治獻金醜聞,被認為是馬哈地與他交惡的導火線。
馬哈地成立「馬來西亞土著團結黨」與當權者決裂,成為最大在野反對勢力「希望聯盟」共主,與執政當局正面交鋒,強烈衝擊並決定了這屆大選的結果。
選區劃分是國陣失利的其中原因之一,東吳大學政治學系主任陳立觀察這屆大選指出,這屆大選前重新劃分選區,的確讓希盟取得過半席次形成艱困挑戰。
不過,這項選區重劃爭議,反成為在野聯盟爭取選票契機,不僅大馬社群媒體高度關切,透過網路快速傳播,連不少身處海外工作的大馬人士或學子不認同這項作法,認為是納吉政府量身訂做的「技術門檻」,讓在野陣營毫無茁壯機會。選區劃分也被認為不利族群融合,不被選民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大選超過197萬首投族,選票大多導向希盟,納吉選前之夜釋出多項利多措施,諸如「6月開齋節期間的高速公路過路費將免收費長達5天」、「從2017年起,26歲以下青年即可享有豁免個人所得稅」、「已繳稅青年將獲得全額退稅」,這些均被視為政策性選舉支票,沒有吸引到年輕首投族群的選票。
馬哈地老驥伏櫪,藉由大選成功達陣。大馬選民藉由近10年來的「華人海嘯」、「馬來海嘯」選舉過程,顯現相當程度的民主素養,要求反貪的呼聲也愈來愈高,另外,網路社群媒體力量在選舉中的影響也擴大。大馬民主政治發展已進入全新局勢。(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18/05/10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