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皮影戲「卡拉格茲」。(圖/中央社)
皮影戲「卡拉格茲」是土耳其通俗又深刻的無形文化遺產。即使在科技掛帥的年代,鄂圖曼帝國時期的這項民間娛樂活動仍魅力不減,繼續真切映照著庶民生活。
巴西劇場大師波爾(Augusto Boal)曾說:「劇場藝術是我們自身的寫照。」對土耳其觀眾而言,他們從卡拉格茲(Karagoz)裡看到了自己。
Karagoz是土耳其文「黑眼睛」之意。卡拉格茲是最具代表性土耳其皮影戲劇目的主角,庶民背景的他禿頭圓臉、有一對烏黑大眼、留著濃密絡腮鬍。這個人物性格天真活潑、說話通俗幽默,代表沒有受過教育、說話直白坦率的普羅大眾。
另一位主角哈吉瓦特(Hacivat)則是出身上流社會、有頭有臉「大人物」的代表,外形和性格上也跟卡拉格茲形成反差和對比。哈吉瓦特長臉、尖下巴、三角眼、尖鬍鬚,說話文謅謅,但是性格高冷。
投射布幕上兩個南轅北轍的皮影子互相鬥嘴是這齣戲最引人入勝之處。嘴上不饒人的哈吉瓦特老是找卡拉格茲麻煩,卻總是遭到卡拉格茲以玩笑口吻和生動語言反脣相稽。有的演師還會即興編詞嘲諷現實生活,令觀眾們會心一笑。
在安卡拉舊城區開工作坊製作木偶、表演偶戲的切廷(Sevket Cetin)經常演出卡拉格茲。他說,卡拉格茲和哈吉瓦特兩個主角之外,這齣戲的角色還包括生活在鄂圖曼帝國社會中的不同族群,包括黑海人、庫德族人、法國人、高加索人、阿拉伯人、猶太人等。
34歲的切廷已表演卡拉格茲17年。他告訴中央社記者:「所有角色都在卡拉格茲裡。這齣戲演的就是人們的日常生活...就像鑲嵌藝術(馬賽克)一般。」
正直坦率的卡拉格茲總是那麼機智地妙語如珠,吐槽高高在上的哈吉瓦特,這樣的真切形象特別引起巿井小民共鳴,使他廣受喜愛。他的名字在土耳其因此成為皮影戲的代稱。
「土耳其人將皮影戲傳統從中亞傳入安納托利亞,卡拉格茲和哈吉瓦特兩個角色的名字是16世紀以後才有的。」安卡拉的皮影戲大師于杰(Haluk Yuce)說。
66歲的于杰在美國取得偶戲教育藝術碩士學位,已經操演卡拉格茲40年。他不但在自己創立的劇場和學校為小朋友表演、到大學為大朋友表演,更把卡拉格茲帶到世界不同角落。布幕後方強光下的于杰賦予卡拉格茲生命力;卡拉格茲也讓于杰用生命為傳統文化散放光和熱。
對土耳其人而言,皮影戲和傀儡戲傳統源自遠東和中亞。于杰告訴中央社記者:「我相信亞洲是卡拉格茲傳統的起源地。雖然也有學者認為它源自埃及,不過對我而言,這都不要緊。我喜歡卡拉格茲、喜歡演出卡拉格茲,以及帶著角色們一起跟觀眾見面。」
採訪當天,來自歐洲不同國家的20多位觀光客專程來到于杰在安卡拉巿中心經營的劇院,為的就是親自感受百聞不如一見的卡拉格茲魅力。
于杰先以英語向外國觀眾解說,隨即一人分飾多角,雙手分別操縱木桿讓皮影靈動,並且動嘴賦予皮影靈魂,還要在不同角色之間迅速變換音調和語氣,有時也會唱歌或用聲音製造特效。觀眾們聚精會神看著布幕上活靈活現的皮影、聽著節奏緊湊的唱作俱佳,誰說一定得聽懂土語,才能夠玩味這種廣受歡迎的庶民文化。
儘管劇場藝人貶抑卡拉格茲表演,認為那只是「過度簡單的原始藝術呈現」,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9年將「黑眼睛:土耳其皮影戲」納入無形文化遺產,讓卡拉格茲在土耳其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屹立不搖。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官網稱,卡拉格茲表演結合歌唱、鈴鼓樂、詩歌、神話、繞口令和謎語,劇中充斥雙關語和模仿其他地區口音,「卡拉格茲曾在咖啡館、花園和公共廣場經常性演出,特別於齋戒月和割禮期間」、「傳統劇場加強文化認同感,以娛樂方式使人與人距離更近」。
于杰指出:「成人和兒童都喜愛卡拉格茲,兒童尤其愛死卡拉格茲了、真的愛、一直愛。儘管有卡通影片,或者現在更有其他藉助非常高科技輔助而完成的演出,它仍然是非常純粹,卻又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表演。」
他相信卡拉格茲傳統不滅,「它仍然『活著』,而且將會一直活在庶民的生活裡」。(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2/07/01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