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年期是女性停經前後經歷的身體變化階段。(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更年期是女性人生中必經的一個階段,而非一種導致女性生殖能力衰退的疾病。國際專家小組日前在醫學期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呼籲各界不要再將更年期「醫學化」,助長女性對此的負面看法,加劇自身在進入更年期過度期間的壓力及焦慮感。
根據《CNN》報導,一個由來自英美澳3國的婦產科醫師、臨床心理學家組成的專家小組週三(15)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分析文章,內容提及大多數女性在45歲至55歲時會經歷的停經期,並表示應該要「正常化」更年期階段。研究人員希基(Martha Hickey)及同僚認為,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會讓人在更年期有不同經歷,但將其「醫療化」則會把這一項人生必經的階段,廣義歸類成那些需要透過醫學治療的疾病。
一項在2021年進行的全球性調查結果顯示,16%到40%的女性在更年期曾出現中度至重度症狀,包含倦怠、熱潮紅、盜汗、睡眠困難以及肌肉或關節疼痛等。分析指出,儘管有效的醫療幫介入對於那些受更年期徵象影響較大的人很重要,但將此醫學化卻也增加了女性對於這個階段的焦慮感及擔憂。
據了解,當前緩解更年期徵象常見的方法是「賀爾蒙補充療法」(HRT),透過藥物來補充婦女在停經後,體內缺失的雌性激素(女性賀爾蒙),進而緩解更年期的徵象。許多研究都已經顯示,「賀爾蒙補充療法」在幫助女性度過更年期上具有一定得有效性,還可以防治骨質疏鬆症。雖然仍存在風險,例如有可能提升罹患乳腺癌的可能,但各界普遍仍認為好處勝過潛在風險。
不過,研究人員也在這項分析中指出,雖然受到更年期嚴重影像的女性可以從相關療法中受益,但事實上,大多數的女性都不願服藥。希基表示,「更年期醫學化讓女性感到恐懼,並且降低了她們把此事當成人生自然階段來應對的能力。」研究人員在這項分析文章中呼籲,應該透過醫學教育把更年期「正常化」,除了利用藥物協助緩解徵象外,也可以採用「認知行為療法」,透過減輕壓力、改變對更年期的負面觀感等方式因應,也希望藉由減少公眾對於更年期的污名化,改善女相在經歷更年期階段的體驗。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2/06/18 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