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shutterstock 達志影像)
作者:David Stinson孫維德(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廖珮杏)
早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全球總體經濟有「儲蓄過剩」的現象;但在未來幾年,人類需要投資同等規模的大量金額,以發展減碳科技。
 
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儲存機制是什麼?從太空中俯瞰就能一目了然。植物儲存的大量二氧化碳穩定了地球氣候,葉綠素也讓世界各地綠意盎然。
同樣地,只要用宏觀的俯瞰角度,也一眼就能看出,減碳科技在金融體系中的巨大影響潛力。早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全球總體經濟就一直有「儲蓄過剩」的現象;但在未來幾年,人類剛好需要投資同等規模的大量金額,以發展減碳科技。減碳投資對金融的影響,甚至可能會跟全球化、不平等、人口老化等巨大趨勢差不多。
這就是第15屆亞洲金融論壇的討論主題之一。本次論壇在2022年1月10日至11日舉行,前幾年的主題集中在亞洲,但今年的範圍更廣,訂為「引領未來新常態,邁向永續發展」。嘉賓的演講包羅萬象,從近期金融展望、銀行業的未來、香港的國際地位都有。
 
近年來金融業最重要的變化:EGS(環境、社會、治理)自然也受到大量關注,而且因為最近許多國家都在考慮宣布疫情結束,這個問題更為重要。
特瑞謝認為這種現象可能即將結束。投資環保科技的研發製造,以及用更環保的新技術代替折舊的機具,可以防止經濟陷入停滯性通膨,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實體經濟繼續成長,實質利率可能就會回升。
如果走向這樣的發展,目前的高儲蓄、低投資時代就會結束。儲蓄過剩的明顯現象之一,是亞洲資金大量流入開發中國家;但這背後的原因卻不只是國際資本自由流動,開發中國家希望能在未來幾十年沿著西方國家的道路邁向經濟繁榮,所以本來就聚集了全球最多的投資需求。
聯合國氣候金融特使馬克˙卡尼(Mark Carney)也提出一些數據,支持特瑞謝的說法。卡尼指出,如果要將全球氣候暖化幅度壓在1.50C以內,大概就必須在未來30年內投資150兆美元,也就是每年投資5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2%。
卡尼對這類投資相當樂觀,「金融體系已經從一片鏡子變成了一扇窗。只要下定決心向前邁進,我們就可以實現人類長久以來的希望,讓地球變成一個生生不息、子孫安居樂業的世界。」
 
接下來需要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金融危機會如何影響環境永續。2020年的教訓告訴我們,經濟趨緩短期內會降低碳排放,但這種趨勢並不穩定。如果真的要有效減碳,就必須在低成長的時代投資環保基礎建設,準備好應對之後經濟的重新復甦。
ESG投資的其中一項目標,就是把綠色投資的風險曲線往外移,這樣一來,人們願意投資的環保項目就會變多。但金融不穩定會降低整個市場的風險承受力,可能會讓那些原本難以獲得投資的項目承擔更大負擔。氣候壓力測試可以計算氣候變化會對金融帶來怎樣的風險,但我們也需要計算金融的波動會如何影響永續投資,進而影響地球氣候。
除此之外,凡是了解總體經濟和綠色金融如何彼此影響的人,未來這一年必定會注意到能源通膨帶來的政治問題。到目前為止最受新聞矚目、對低收入者影響最大的通膨,都跟能源相關,其主因就是天然氣產業的復甦不如預期。希望人類擺脫化石燃料的人,看到這種走勢當然相當開心,但它未來可能催生出麻煩的問題。如果能源占消費者支出的比例越來越高,各國央行會不會更強硬地管控其他支出品的物價?或者,各國央行會不會因此推出更大規模的量化寬鬆,用發現金的方式解決民生問題?未來的亞洲金融論壇很可能都會討論這些問題。
這種商業模式的成功關鍵,就是招募顧客的成本大幅降低。例如總部位於巴西的純網銀Nubank,目前是全拉丁美洲最大的金融科技銀行,它的客戶招募綜合成本(Blended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BCAC:所有招募活動的總支出,除以新增的客戶量;不同客戶的招募成本不同,有些客戶甚至是免費上門的。因此BCAC跟付費招募的CAC數字不同)只有5美元;該行目前有4,800萬名客戶,其中50%把Nubank當成主要銀行;該公司在2021年12月上市,共募得500億美元。
中國的微眾銀行市值700億美元,擁有2億名客戶,其付費招募每個客戶的成本是0.75美元。
 
這些新秀的招募成本有辦法這麼低,是因為它們將金融業務整合在其他數位服務之中。信用卡這種「塑膠貨幣」現在已經不潮了,線上的支付服務才是王道。線上支付服務比過去的金融方式更容易蒐集客戶資料、交易成本更低,而且可以用程式改良交易流程。最重要的是,掌握趨勢的新創公司可以用這種方式「數位擴張」:以低廉的成本快速招募顧客,獲得大量收入,規模快速成長。
金恩認為「銀行業未來一定會從信用卡轉向行動錢包;但傳統銀行目前轉型的步伐慢得可怕」,「如果貴銀行現在還在發行信用卡,你們不久就會發現這塊餅越來越小。」他認為美國在這部分的趨勢落後中國整整7年。
金恩也提到他新出版的《科技社會主義的崛起》(The Rise of Technosocialism,書名暫譯);他在書中指出,我們可以用科技掌控力vs.混亂,以及排斥vs.包容兩個軸線,把未來的走向分成四塊:放棄科技掌控並且排斥異己的擺爛主義(Failedistan)、放棄掌控但包容異己的反科技主義(Luddistan)、用新科技大力掌控但排斥異己的新封建主義(Neo-Feudalism),以及善用新科技掌控同時包容異己的科技社會主義(Technosocialism);前面三個走向都很淒慘,只有科技社會主義才是美好的明天。當然,這供的支付方式,確實反映出它們正在為自己選擇怎樣的未來。
金恩也指出,這些不同的未來走向都跟環境密切相關。每個國家如何主動涉入綠色轉型,一定會大幅影響該國經濟,也會大幅影響該國社會的治理能力,及該國面對全新挑戰的能力。卡尼也同意這項觀察,他認為綠色轉型將直接關係各國未來國力,「未來的強國一定是環保大國。」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早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全球總體經濟有「儲蓄過剩」的現象;但在未來幾年,人類需要投資同等規模的大量金額,以發展減碳科技。
地球上最重要的碳儲存機制是什麼?從太空中俯瞰就能一目了然。植物儲存的大量二氧化碳穩定了地球氣候,葉綠素也讓世界各地綠意盎然。
同樣地,只要用宏觀的俯瞰角度,也一眼就能看出,減碳科技在金融體系中的巨大影響潛力。早從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全球總體經濟就一直有「儲蓄過剩」的現象;但在未來幾年,人類剛好需要投資同等規模的大量金額,以發展減碳科技。減碳投資對金融的影響,甚至可能會跟全球化、不平等、人口老化等巨大趨勢差不多。
這就是第15屆亞洲金融論壇的討論主題之一。本次論壇在2022年1月10日至11日舉行,前幾年的主題集中在亞洲,但今年的範圍更廣,訂為「引領未來新常態,邁向永續發展」。嘉賓的演講包羅萬象,從近期金融展望、銀行業的未來、香港的國際地位都有。
近年來金融業最重要的變化:EGS(環境、社會、治理)自然也受到大量關注,而且因為最近許多國家都在考慮宣布疫情結束,這個問題更為重要。
悖論可能即將終結
本屆主題演講來自歐洲央行前主席尚-克勞德˙特瑞謝(Jean-Claude Trichet),他認為人類可能即將擺脫勞勃˙梭羅(Robert Solow)所說的生產力悖論。梭羅是提出新古典經濟成長理論的經濟學家,曾說過「也許未來每個角落都會進入數位時代,但經濟成長數據不會。」過去的各種經濟活動,如今都轉換成數位形式,然後轉移到線上;但這些活動數位化之後,需要投入的資本還是跟類比時代一樣多,再不然就是無法達成預期的經濟成長。特瑞謝認為這種現象可能即將結束。投資環保科技的研發製造,以及用更環保的新技術代替折舊的機具,可以防止經濟陷入停滯性通膨,在這種情況下,只要實體經濟繼續成長,實質利率可能就會回升。
如果走向這樣的發展,目前的高儲蓄、低投資時代就會結束。儲蓄過剩的明顯現象之一,是亞洲資金大量流入開發中國家;但這背後的原因卻不只是國際資本自由流動,開發中國家希望能在未來幾十年沿著西方國家的道路邁向經濟繁榮,所以本來就聚集了全球最多的投資需求。
聯合國氣候金融特使馬克˙卡尼(Mark Carney)也提出一些數據,支持特瑞謝的說法。卡尼指出,如果要將全球氣候暖化幅度壓在1.50C以內,大概就必須在未來30年內投資150兆美元,也就是每年投資5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的2%。
卡尼對這類投資相當樂觀,「金融體系已經從一片鏡子變成了一扇窗。只要下定決心向前邁進,我們就可以實現人類長久以來的希望,讓地球變成一個生生不息、子孫安居樂業的世界。」
金融體系脆弱不穩
雖然特瑞謝對生產力和經濟成長相當樂觀,但也同時指出目前的金融市場異常脆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的資料,在2007年至2020年底這13年內,全球增加的債務金額當於GDP總量的61%。現代的股價幾乎就跟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之前一樣高,這20年來股市的市值總額也從GDP的4倍增加到6倍。特瑞謝認為,目前金融系統甚至比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還要脆弱,各國央行在提高利率時,務必要注意金融體系的穩定。接下來需要擔心的事情之一,就是金融危機會如何影響環境永續。2020年的教訓告訴我們,經濟趨緩短期內會降低碳排放,但這種趨勢並不穩定。如果真的要有效減碳,就必須在低成長的時代投資環保基礎建設,準備好應對之後經濟的重新復甦。
ESG投資的其中一項目標,就是把綠色投資的風險曲線往外移,這樣一來,人們願意投資的環保項目就會變多。但金融不穩定會降低整個市場的風險承受力,可能會讓那些原本難以獲得投資的項目承擔更大負擔。氣候壓力測試可以計算氣候變化會對金融帶來怎樣的風險,但我們也需要計算金融的波動會如何影響永續投資,進而影響地球氣候。
除此之外,凡是了解總體經濟和綠色金融如何彼此影響的人,未來這一年必定會注意到能源通膨帶來的政治問題。到目前為止最受新聞矚目、對低收入者影響最大的通膨,都跟能源相關,其主因就是天然氣產業的復甦不如預期。希望人類擺脫化石燃料的人,看到這種走勢當然相當開心,但它未來可能催生出麻煩的問題。如果能源占消費者支出的比例越來越高,各國央行會不會更強硬地管控其他支出品的物價?或者,各國央行會不會因此推出更大規模的量化寬鬆,用發現金的方式解決民生問題?未來的亞洲金融論壇很可能都會討論這些問題。
客戶越多,規模越大
當然,本屆論壇並不侷限於討論總體經濟。金融服務公司Moven創辦人暨執行長、暢銷書《Bank2.0》、《Bank3.0》及《Bank4.0》的作者布雷特˙金恩(Brett King)提到,金融科技(FinTech)和「科技金融」(TechFin)新創公司正在用一個全新的模式來挑戰傳統的銀行。這種商業模式的成功關鍵,就是招募顧客的成本大幅降低。例如總部位於巴西的純網銀Nubank,目前是全拉丁美洲最大的金融科技銀行,它的客戶招募綜合成本(Blended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BCAC:所有招募活動的總支出,除以新增的客戶量;不同客戶的招募成本不同,有些客戶甚至是免費上門的。因此BCAC跟付費招募的CAC數字不同)只有5美元;該行目前有4,800萬名客戶,其中50%把Nubank當成主要銀行;該公司在2021年12月上市,共募得500億美元。
中國的微眾銀行市值700億美元,擁有2億名客戶,其付費招募每個客戶的成本是0.75美元。
這些新秀的招募成本有辦法這麼低,是因為它們將金融業務整合在其他數位服務之中。信用卡這種「塑膠貨幣」現在已經不潮了,線上的支付服務才是王道。線上支付服務比過去的金融方式更容易蒐集客戶資料、交易成本更低,而且可以用程式改良交易流程。最重要的是,掌握趨勢的新創公司可以用這種方式「數位擴張」:以低廉的成本快速招募顧客,獲得大量收入,規模快速成長。
金恩認為「銀行業未來一定會從信用卡轉向行動錢包;但傳統銀行目前轉型的步伐慢得可怕」,「如果貴銀行現在還在發行信用卡,你們不久就會發現這塊餅越來越小。」他認為美國在這部分的趨勢落後中國整整7年。
金恩也提到他新出版的《科技社會主義的崛起》(The Rise of Technosocialism,書名暫譯);他在書中指出,我們可以用科技掌控力vs.混亂,以及排斥vs.包容兩個軸線,把未來的走向分成四塊:放棄科技掌控並且排斥異己的擺爛主義(Failedistan)、放棄掌控但包容異己的反科技主義(Luddistan)、用新科技大力掌控但排斥異己的新封建主義(Neo-Feudalism),以及善用新科技掌控同時包容異己的科技社會主義(Technosocialism);前面三個走向都很淒慘,只有科技社會主義才是美好的明天。當然,這供的支付方式,確實反映出它們正在為自己選擇怎樣的未來。
金恩也指出,這些不同的未來走向都跟環境密切相關。每個國家如何主動涉入綠色轉型,一定會大幅影響該國經濟,也會大幅影響該國社會的治理能力,及該國面對全新挑戰的能力。卡尼也同意這項觀察,他認為綠色轉型將直接關係各國未來國力,「未來的強國一定是環保大國。」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2/03/08 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