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說】致情人:這5種對象同居後會對結婚更退卻!

作者 晨恩

2017/06/09 15:29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不婚世代-同居21年,女人四十拒絕完整人生】,想到曾經有一位朋友跟我抱怨,她是一位快要30歲的女性,跟認識六年的男友同居了五年多。每次跟男友提到結婚的話題時,男友總會給她一堆理由,包括結婚後要共同照顧四個父母,甚至拿林語堂結婚當日燒毀結婚證書,對妻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故事,表示感情是不受任何形式的約束,讓我的朋友很困擾要不要繼續這段同居關係。

人類是一種群體生活的生物,很多人在一生中不斷地創造關係,因為關係是人類經驗的核心,而關係最主要的成分即是兩個人可以彼此互相影響對方,並且最後達到相互依賴。

人與人的關係建立是有一個規則的,從兩個無關係的零接觸,到單向的知曉對方開始,慢慢雙向互動的表面接觸,最終產生強烈互賴之共同關係。所以,到達親近關係(close relationship)是一種強烈依賴的互動模式,是一種分享、相屬及支持的感覺。但我們必須承認結婚與同居雖然都是親近關係的一種,但結婚多了一個很重要的『認知』因素,需要體認對彼此、雙方原生家庭的承諾、犧牲與包容。

男女在腦部結構上最大的差異在於胼胝體,女性胼胝體較發達,顯示組織能力可能較好,所以女性較喜歡將許多小事件串成一個大故事,或者產生許多的聯想力。但男性剛好相反,男性胼胝體發展較小,對於思考問題時,總是喜歡以單一事件為思考與解決方式。

男性會因為這樣的差異,無法理解為何女性在吵架時,總是喜歡提起之前的糾紛或是一些小細節,導致無法共同面對當下的問題討論。男人與女人對同居生活的看法也不同,過去女性願意同居多是因為很愛這個男人,期待可以跟這個男人有結果而步入禮堂,而男人有可能是基於同居所帶來的好處給吸引。

但隨著時代與生活環境的改變,特別是在兩性平等的背景下,許多男女喜歡以同居為共同的生活方式,主要是因為在生活繁雜的現代,同居可以滿足基本需求。在同居關係中可以享受兩人相處的小世界的情感需求,又不被婚姻與承諾束縛的歸屬需求,甚至不用應付彼此的原生家庭,可以省下生活中許多費用的支配需求。

既然如此,我們今天來談談擁有怎樣特質的人,比較會喜歡擁有同居的生活,但卻相當抗拒與害怕婚姻的關係。

一、對愛情沒有安全感,總是會逃避面對對方家長

有些人因為成長於不安全的家庭依附關係,從小可能經常看到父母的爭吵衝突,或是父母長期對婚姻的抱怨,導致自己長大後對愛情較沒有安全感、易焦慮。但因為人會有對情感的需求,希望可以付出情感或是獲得呵護,所以會選擇自己認為簡單又沒負擔的愛情同居關係。

在這樣的同居關係中,可以理直氣壯的不用面對彼此的家庭,也可以隨時結束這樣的關係,省去了麻煩或焦慮的心理困境。他們嘴巴總會說「結婚不過一張證書,只要相愛何必要這般麻煩,許多結婚終究會以離婚收場,只要不結婚就不會有離婚的痛苦」。

二、期待自己生命中的真愛來臨,總是以等待『白雪公主』的心等待,而不是尋找『灰姑娘』的心面對自己的同居人。

對於愛情,有人抱持感覺『要對』與一見鍾情的態度,認為兩人相愛都是上天的安排,也許有一天沒感覺了關係就結束。關係會結束,只是因為她不是我的白雪公主,相信有一天會有人乘著七彩雲朵來接她,殊不知感情是需要經營的,穿對了衣服的『灰姑娘』原來就是自己夢中情人。

這個世界沒有百分之百的理想情人,也沒有不需要努力的婚姻關係,自己的情人是需要疼愛與付出的,否則她在你心中永遠只是打掃家庭的灰姑娘。

三、喜歡無拘無束的生活,重視自己生活品質與享受的人,不太願意為他人改變自己生活步調

在高壓力的生活中,每個人都很努力地工作著,也希望自己的工作可以換來高品質的生活,這樣才能慰勞疲憊、委屈的心。特別是,在商人行銷手法的催眠推助下,有人開始喜歡名牌、旅遊與美食的享受。在情感中,也漸漸有了藉口推開結婚生子的承諾,確實造就兩人同居的生活享受。

一般而言,人際關係會在40歲到高峰,一旦答應結婚、生子,往往造就人際關係的下滑,生活品質也可能因而被破壞,所以喜歡自在生活、享受生活的人,會想辦法以生活理由去抗拒結婚的來臨。

四、一切以經濟為優先,對事業相當重視者,或者對自己的經濟能力沒信心者

競爭的社會中,想要出人頭地是一件辛苦的事。25歲以前汲汲營營追求人生勝利的課業成就,目的不就是換得未來事業的成功,在經濟上可以擁有優質的力量。

同居關係可以讓自己除了有情感慰藉外,也滿足了關係需求中被他人認同接納,在群體情境中可以產生有歸屬感的優越。深怕結婚有家庭後,自己會被迫放棄許多人生的夢想,生活變得只為了生活基本開銷與孩子教育費而窮忙,甚至最後會因為這樣變得凡夫俗子,型男靓女的魅力消失,結婚後換來是無法接納大叔、大媽的平庸形象。

五、對生兒育女沒太大興趣的人,總是以自己的喜歡為優先,且認為養兒育女的家庭觀念已經過時

朋友中,有些人看到嬰兒就會害怕,甚至對於照顧孩子感到恐懼,特別是孩子的破壞性,會讓自己覺得是一件完全瘋狂的世界。在家庭關係中,習慣以自己為優先考量的對象,也幫自己找了一個合理的藉口,養兒育女早就過時了,爸媽也尊重我們的選擇,說穿了只是為自己的恐懼找一個理由。

這樣的人,有時候是從小就被寵慣的媽寶,因為父母的疼愛讓自己忘記了付出,容易將許多事情天真的認為理所當然,所以心中會去逃避讓自己看起來窘狀的生活醜態。

同居關係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只是感情生活中的一種選擇,進入婚姻也不見得會招來災難的末日。關係中的兩人要清楚自己與對方想要的,不要迷失在內心的焦慮與慾望中,造成彼此的青春流失與悔恨。

感情的發展過程中,總是會經歷『激情甜蜜』後的『質疑衝突』,我們需要學習如何共同面對問題、經營好難得的緣分,讓彼此適應接受人生存在的起伏挑戰,鼓起勇氣對自己的感情與未來許下承諾,讓自己可以在老年擁有樂在其中的安靜滿意與圓融生活。

(作者:陳恩誠心理師/擅長處理衝突談判與危機管理、家庭關係、兩性關係溝通、企業員工協助。現職健康吉美診所心理科主任。自民國96年起便擁有眾多講座經驗,臨床經歷包含萬芳醫院、基隆地檢署等...)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7/03 15:23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晨恩

  • 「一個喜歡心理學與輕鬆生活的作家,希望透過心理與生活的結合,能讓每一位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可以因為閱讀與休息片刻後,擁有滿滿正向與溫暖的生活動力。」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