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已讀「已讀不回」【LINE&FB人性世代】

作者 林仁廷

2017/04/10 16:19
▲圖片來源/《月薪嬌妻》劇照

有個廣告是這樣,為了強調網內互打不用錢,在一樓的妹妹打手機叫二樓的哥哥下來領掛號,內容看似誇張卻也間接顯示:手機原是無法見面才使用的替代品,如今直接取代了溝通。

科技來自於人性,然也讓人性走上不歸路。LINE及FB的即時性也是如此,已讀功能原是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後讓訊號不穩的災區人們一打開就能自動報平安的工具,如今已讀不回是一種人際壓力。

●對方為何已讀不回

LINE既然如此便利,對方怎會已讀不回呢?

其實也就是太便利了,面對過量的網路訊息及人際群組,「看」還可以,「回」就傷腦筋、花時間了,索性有人以貼圖替代,讓對話逐漸萎縮,算是廣義的句點。「回」是一種聊天模式,還需打量彼此關係,一般而言不回有幾種原因:

1.關係太淺:

其實你們還不熟,不想跟你聊天、不想理你、不想進一步,已讀不回就是句點。

2.不知怎麼回或沒興趣回:

不是不想回,而是太難回,如「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另外跟自己經驗、興趣差太多的、要從頭了解的,如「你對政府軍購案有什麼看法?」。這些問題就算很有意願光是打字也會累死人,不如一開始就不接話。

3.沒空回或不回也沒差:

屬於訊息傳遞類,如問候語、通知開會、藝文資訊、網路笑話等,「叮咚聲」一響,人慣性好奇,看了之後又不想(馬上)回,就變成「已讀不回」。

很多人會先看訊息等有空才回,通常是很久以後然後忘了回。

●被已讀不回的情緒

從不回的類型來看,LINE只適合寒暄淺談或訊息傳遞之用,若進入聊天模式(通常關係要夠久夠好才會自然轉成聊天模式),面對「不回」我們便會花很多時間揣測到底為什麼會這樣,越想越多,越想越激動,期待落空、惱羞成怒(及傷心)。

情緒的產生在於我們把LINE當成什麼。

工具是什麼,端看我們如何認為。我們是否將LINE視為正式社交,依賴手機滿足心理感覺,期待某種情感需求(被安慰、被在乎),藉訊息互動確認自己在他人心中的重要性,刷刷存在感看誰沒理我們,如此,「已讀不回」當然就是一種「無視」,而無視會讓一個人感到傷害,進而激動、傷心,情緒越滾越大,困於「為何這樣對我?」的糾結。

●如何已讀/期待「雲端工具」

LINE是一種強調即時,卻必須簡化溝通的工具,類似過去的簡訊對話,只是速度快了點,「隨傳隨回」的特性缺乏詳細文字也缺乏非語言訊息的補充,所知的永遠只有自己已讀的有限訊息,結果期待落空,惱羞成怒。

想知道對方更多更完整的資訊怎麼不打電話呢?我想,可能是怕被拒絕吧。拒絕與被拒絕在現代都是最難處理的情緒感受,於是退而求其次,依靠LINE及FB那一套不用碰面的工具化解尷尬。

FB沒有負面回饋(只有按讚或沒按讚),LINE則是已讀不回,沒想到即使這樣,人們反而猜想更多。我們從雲端工具解讀複雜的人際關係,常常是填入自己過多的期待,當下的情緒及需要,很容易出錯的。

讓我們重新調整對雲端工具的期待吧,設立一個安全範圍,讓自己安心使用。

1.聊天前先了解對方的情境:

對方不一定有空,不一定可以專心聊天,如果對方沒空就不要談重要的事,以免得到更失望的答案。聊天對話框只是一個框,像電影畫面,不是事實的全部,不先確定好,你會以為「已讀不回」是對方給你的全部。

2.一口氣說完重點:

簡化的語言容易讓人誤會,也不需等對方回應你才肯說下一句,你想表達的一口氣寫完,如果能重點條列更好,讓對方在有限的時間內懂你,越重要的事越要清楚表達,才容易得到回饋。

3.接受已讀不回:

對方沒回應,可等一陣子或再次發問,若第二次對方仍沒反應則停手,因為不回應也是一種回應,請接受事實。面對已讀不回比較有風度的作法是,讓關係保留在那時間點,下次見面時假裝沒發生這事繼續你來我往,或許未來還有機會。

4.平時關掉「提醒音效」:

養成訊息發出後先闔起手機過一陣子才看的習慣,一則不會過度期待已讀快回,一則也避免被過多訊息干擾。

5.善用所有網路工具

用LINE及FB來建立人際關係是好的,在初期也比較沒有威脅感,然而關係要進一步,「真心誠意」絕非三言兩語或貼圖就能表達,我建議善用所有網路工具,並以「緊急」及「重要」兩項度來區分:

(1)「不緊急」又「不重要」=用LINE及FB寒暄、建立關係。

(2)「不緊急」但「重要」=以E-MAIL書寫表達。

(3)「緊急」但「不重要」=電話說。

(4)「緊急」又「重要」=見面談。

真正的關係還是要靠見面,真正的交流還是要靠溝通,讓所有的雲端工具輔助你最終約見面聊天,培養感情吧。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更新時間:2017/04/11 14:3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林仁廷

  • 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15年,曾任部隊心輔官、監獄治療師、諮商機構心理師,目前服務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各級學校學生暨特教生,接觸年齡從幼稚園到70多歲都有。心理學碩士畢業,主修社會心理學,論文寫男性的尋愛過程。兩個孩子的爸,興趣是閱讀、烹飪、作家事、旅行、繪圖、攝影、社會觀察與寫小說。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