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立院究竟改變了什麼?|太陽花兩周年

作者 默德

2016/03/18 09:00

318立法院侵占案將屆兩年。在政權交接之際,正是重新審視該案有何意義的好時機。 

首須探討的是法治議題。由於台灣社會一向侈言民主卻避談法治(rule of law),因此該案自始便受到投機政客的鼓舞,以致政府投鼠忌器,錯失依法處置的契機。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作者/默德/作者簡介/曾任職新聞界。】

國會運作,自有機制。國會事,國會了。民眾對於國會的監督或施壓,亦應在法律規範下運行。蓋在全面民主化的台灣,法律是受到全民背書的。準此,脫軌而行,就是背棄民主,背棄民主,就是專擅,專擅,就必須受到法律糾正,以確保有效的民主。

規避法治的背後靈,則是雙重標準。九合一選舉前,柯文哲是支持侵占案的。但是當他擔任台北市長後,對於反課綱學生意欲以類似手法攻擊教育部時,他卻選擇勸退,理由則是抗爭應該在體制內進行。這就是典型的雙重標準:在野時造反有理,在朝時回歸體制。諷刺的是,柯文哲在美國大嘆台灣不是法治國家,卻渾然不知他所奉行的雙重標準,正是造成法治不彰的關鍵因素。

318立法院侵占案,也激發出了蓄積已久的反中力量。此點,馬總統難辭其咎。他的兩岸政策,雖然方向無誤,卻仍險阻重重。何以致此?因為少了「基礎建設」。簡言之,就是政府只將大陸地區視為市場,而未告訴民眾對岸實為我國的一部分。施政既缺「基礎建設」,卻又常常提醒民眾對岸是威脅,是敵人,處處與其畫清界線,保持距離,不啻受人以柄,陷自己於險境。反對者的質疑與抗爭,則因此獲得能量與正當性。聯合報本周公布一份民調,受訪者中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率,由廿年前的三成一、十年前的二成,降至今年的一成一。

試問,當馬英九總統在其任內都說不出自己是中國人、都不願「再中國化」時,反中者能不受到鼓舞嗎?與其說318立法院侵占案的背景是馬政府與對岸走得太近,不如說是因為馬政府與對岸走得太遠,以致本就反對兩岸交流的人,更能據此擴大其與對岸的距離,加深其與對岸的敵意。

立法院侵占案究竟改變了什麼?首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因此進入國會。諷刺的是綠營大力催生此一條例,蔡政權卻將是首先遭到該條例嚴格監督的政府。不過若沒九二共識,便無兩岸協議。既沒協議,何須監督?如此一來,有沒有該條例,便無關宏旨了。其次,則是立法院侵占案使誰獲利。目前看來,應該是年初首度成為新科立委的該案部分要角。至於該案是否左右了其後兩場選舉的結果,答案應該是沒有。畢竟馬王政爭、證所稅案與十二年國教等政策,早將各路民眾得罪殆盡;而藍營候選人或者爭議多,或者資質平庸,本就難成氣候。故該兩場選舉,其實勝負早定。

318國會侵占案,雖然成就了少數政治新貴,卻未留下任何關鍵而深刻的改變。充其量不過是讓綠營又多了一個可資利用的政治提款機罷了。

看更多:318太陽花兩周年專案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默德

  • 曾任職於新聞界,對於當今新聞品質很「有感」。長期關注與大陸以及兩岸有關的政經情勢。近年對於孫子兵法饒富興趣。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