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關係緊張】是健保太便宜,還是真的把醫生當成服務業?

作者 羽茜

2015/10/12 11:11

▲圖/TVBS資料畫面

(作者/羽茜

最近,看了一本天下文化出版的《凝視死亡》,作者是資深外科醫師葛文德(Atul Gawande),他以治療病人以及陪伴家人走完最後一程的親身經歷,探討了現代醫學在面對年老、病重、以及死亡等方面的限制與不足。

從他的分享可以知道,無論在東西方,醫師要和病人及其家屬傳達「病情已經相當嚴重,已經沒有甚麼是現代醫學能做的」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究竟該完整並直接地陳述事實,又或者是積極提出各種實驗療法(儘管成功機率渺茫)的兩難之間,葛文德這麼說:「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腫瘤科醫師承認說,他們提供給病人的治療可能是無效的。然而,今天病醫關係日趨緊張,正如零售業的格言『顧客永遠是對的』,沒有一位醫師願意潑病人冷水。」

然而看完全書後我不由得想,在葛文德醫師書中分享的數個案例裡,這些因年老或疾病而藥石罔效、逐漸走向死亡的病人,似乎並沒有人在接到壞消息後對醫護人員提出醫療訴訟、指控自己的病況是因為醫師的急救不力或者醫療疏失,也沒有人對醫護人員動粗,把病痛的怨氣發洩在醫護人員身上。

台灣社會越來越惡化的醫病關係,以及越來越常見的急診室暴力,似乎是台灣或某些華人社會所獨有,很多人把這歸咎於台灣的健保過於便宜,讓民眾對醫護人員缺乏對專業的尊重,反而產生「顧客至上」的消費者心態,但無論在歐美或其他亞洲國家,都同樣有社會福利或資源被濫用的情形,健保便宜可以解釋台灣人就醫頻繁、醫療資源浪費或濫用等情形,卻似乎不足以解釋台灣人(當然不是全部)為何對醫護人員失去應有的敬意。

好像還在數十年前,醫師還是普遍受人敬重的行業,在純樸的農村裡的醫生被視為救命神仙,不只是醫生說了算,儘管病人經過治療無效而走向死亡,也不會以抬棺、灑紙錢等暴力威脅的方式攻擊或污辱醫護人員。

換言之,台灣人不尊重醫護人員的問題,似乎是在這數十年才發生的。

因為和健保制度的實行約莫在同一時期,所以有許多人認為只要醫療資源重新調整價格、醫護人員調薪就可以改善此一問題,然而不只是調價有困難,台灣人已經習慣了方便又便宜的醫療資源,要決定哪些藥物是健保不給付的也是個複雜的議題,就以醫病關係緊張、急診室暴力等問題來說,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文化,人們已經不再相信「生死有命」這件事情(哪怕嘴巴上會說相信),因為不相信,所以不願意接受醫療也有極限的現實。

有些人對醫護人員的態度,總讓人想起傳統社會中民眾對地方神祉的迷信,覺得醫生是無所不能的,能夠止痛也可以救命,但這種對「醫生神」的信仰並不是真正的虔誠,真正虔誠的人在命運面前懂得謙卑,就像是真心求神拜佛的人,並不會因為向神許下的願望不靈驗就放火砸廟。

但某些把醫生當神看待的人,他們的態度卻混雜了只要我付錢就能滿足願望的消費者主義,像是某些地方還可以看見被毀掉丟棄的神像或破廟,追究原因,就是一些簽賭的人在向神求明牌不成之後,反過來怨恨神沒有滿足他們的願望,於是藉由破壞廟與神像來洩憤。

台灣的醫病關係緊張,讓醫師越來越難向病人傳達真實的訊息,也讓越來越多急診室暴力事件發生,健保費過份低廉,讓民眾不懂得珍惜固然是原因之一,我覺得長久以來迴避討論生死、也不討論生命無常的教育和文化氛圍,也是讓台灣人在面對生老病死等自然現象時,不能接受現實而遷怒醫護人員的原因之一。

台灣人對疾病和死亡總是避而不談,我們的中小學甚至是高中的課程,沒有任何一門課討論到人年老或病重時如何面對,沒有任何一門必修課,在教導學生「人終將一死」、以及該如何建立起尊重生命的態度。

在傳統社會裡,宗教扮演了這種教育功能,人們相信輪迴轉世,因而也相信生死有命。但現在宗教已經沒有教育作用了,我們的教育對生老病死的討論卻是完全空白。因為逃避討論疾病和死亡,台灣人越來越不能接受和承認生命無常,因為不相信死亡隨時會找上門來,所以在遭遇病痛、死亡的威脅時,把所有不能面對現實的脆弱和怨氣全都發洩在醫護人員身上。

學習死亡,就是學習生命。要改善台灣的醫病關係,不只是醫療制度需要檢討,還需要早點開始生死學這門課啊!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更新時間:2016/06/21 17:01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羽茜

  • 政治大學社會學碩士,曾任編輯、英日文譯者,熱愛寫作,覺得閱讀和寫作就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著有散文集《成為母親之後》/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