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後的迷惘 不是一件壞事

作者 大人學

2018/07/18 16:45
▲圖片來源/轉自大人學

前幾日發現《解憂雜貨店》在itunes上開放出租了。推這部的人實在不少,所以看到可以租,當然也就趁有時間看了。小說我沒看,所以無法跟原著比。

 

但事實上根據過去經驗,先看小說再看電影通常都會覺得電影不足。畢竟兩小時要表現幾萬字的內容肯定是難的。所以反而要反過來,先看電影,電影若看了不錯,再看更細膩的小說版,往往還能獲得二次感動。

 

不過,要先提的是,這篇不是影評,只是看完後的隨意閒聊,甚至是個沒什麼主軸的閒聊也說不定。所以想看深度影評的,那這篇可能會讓你失望,但只是想看我閒聊的,歡迎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裡頭一些內容以及對白僅是我憑記憶寫出,若有出入之處,也歡迎大家提醒。

 

●關於引領迷惘人的西田敏行

 

 

 

西田敏行,我最早對他的認識其實是源自於大河劇《葵‧德川三代》。

 

《葵‧德川三代》實在是很經典的一部大河劇,也是我印象中最後一部以劇情取勝的大河劇。而且這部的戰爭場面真是浩大又寫實,看得是非常過癮。在這部之後的這二十年間,大河劇開始走偶像風。唯美帥氣但卻無趣。

 

尤其對於主角的刻畫總是太正義與純愛,沒什麼真的人味。以至於這部之後,再也沒什麼讓我有印象的作品了。不過今天不是要聊大河劇,所以這部份就先擺下不談。

 

在葵德川三代中,西田敏行演的是德川秀忠。他在裡頭把秀忠詮釋的老實又富有喜感。

 

夾在威權型的老爸以及積極希望他出頭的老婆之間。後來陸續看過幾部他的作品《鬼壓床了沒》、《清須會議》、《家族的形式》、以及這次的《解憂雜貨店》。

 

在這次的作品中他演的是《解憂雜貨店》的店長。演技一樣精湛。

 

不過雜貨店長這角色,追根究柢是個人生失落的傢伙。年輕時代在大戶人家擔任男僕,偏偏愛上了主家的小姐,兩人還約定私奔。

 

但私奔後發現在那樣的時代,愛情終究不是兩人能否長期在一起的唯一關鍵(好吧,其實現在這時代也不是),只好黯然結束這段關係。之後他也結了婚、生了孩子,自己開了一間小店。

 

到了老年,人生唯一的寄託,除了這間被他認定為「城堡」的商店外,就是幫周圍的小孩子們解答各種問題。

 

「該怎麼考試一百分」、「會暈車能不能當太空人」,透過這樣孩子氣的問答,感受著自己被世界所需要著。

 

說起來,這似乎是一個迷惘人,引領另一群迷惘人的故事。

 

 

但我是這麼看:「人總會在某個時間迷惘起來。」無論那是人生卡住了、是愛上了沒辦法在一起的人、是找不到目標、是弄砸了某件事情也好,迷惘搞不好根本是常態也說不定。

 

迷惘也未必是壞事。讓我們從忙碌處理眼前雜事的狀態抬起頭,看看自己到底是不是該重新調整自我。

 

但無論如何,在迷惘的當下,與其什麼都不做,不如就找個手邊自己可以做、也擅長做的事情即可。反覆的做、不思考的做著,無論是創作、或是幫小朋友解決疑難都好。反覆的嘗試用著那個來跟世界互動。

 

在這過程中,或許會慢慢找出某種能稱之為意義的東西,也慢慢又能接回頻道了。

 

這其實也很像創業者打磨MVP的過程。一開始雖然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最後透過與世界的互動磨合調整出來一個有價值的寶物。人生搞不好所有事情大概都是這麼一回事吧?有前進的時刻、當然也會有後退的時刻、也會有些時候不進也不退。

 

雖然這樣擺盪的人生看似沒什麼效率,但這些歷程雖然未必帶來明確的結果,但其實是默默地在我們心裡留下了一些東西。愛過的人也好、做過的事情也好、學到的體驗也好,最終總是留在你的記憶、以及也留在對方的記憶中。

 

就算最後沒有好結果,也不表示這些經歷就一文不值、更不會因此被抹滅。

 

而且,有時候活著的重點或許也不在於最終有沒有達成什麼。人的價值始終在於從人世離開後,還有多少人能記得你。

 

以雜貨店老闆而言,離世之後兒子會記得他、當年私奔的小姐記得他、而在過程中所有收到他幫助的人也都會記得他。

 

雖然世俗可能覺得他是失敗者,但其實,有這種存在,才是某種不朽。

 

●關於陷入兩難的魚店音樂人

 

講到不朽,想聊聊其中「魚店音樂人」這個角色。他在劇情前半場出現。家裡開魚店,自己則在東京嘗試用音樂闖出一片天。但越走人生顯然是卡住了。父親病倒了,自己到底該回家繼承家業,還是該繼續衝下去。在這裡陷入了兩難。

 

 

一條路是確定,但明顯將度過無趣的人生下半場;另一條路則是完全未知,卻是自己渴望的方向。看起來這應該很好選?但其實這種選擇是最折磨人心的。

 

因為嘴裡嚷著追夢很簡單,但在很多時候我們其實很難完全拋下責任與義務之類的束縛。

 

而且,更麻煩的事情是:我喜歡某個事情,但我卻沒有在那裡成功所需的天分。越努力卻只是讓自己越走投無路,勉強走下去也是眼睜睜看著自己卡死到無法動彈。

 

當然,最後他從雜貨店老闆的身上得到了勇氣,繼續創作、也繼續堅持。

 

雖然,最後他在孤兒院因為救人而死,而沒有落得真正卡死的狀況。可是從廣義的角度而言,他的音樂就如同一個種子一樣,幫助了另外的孩子。

 

小女孩被他啟蒙了。因為這個契機她進入了音樂這條路,並下定決心,這輩子都要為了他而活,而且還感染了後續成千上萬的人。

 

 

說到底,我們永遠也不知道我們最後能走到哪裡,甚至連明天能不能繼續活著都不知道。

 

但是抱持著自己相信的事情,努力創作任何你能認可的事物,最後這顆種子或許會影響別人。無論是魚店音樂人、雜貨店老闆、或甚至是你我恐怕都是如此。

 

這是一個資料流更重於DNA的Meme時代。Meme是什麼呢?根據維基百科上面寫的定義:「一個想法,行為或風格從一個人到另一個人的文化傳播過程。」

 

在古時候,人的演化與傳承只能仰賴由上一代來影響下一代。就算有了文字與印刷術,考量資訊傳遞的成本,一個好概念也只能同時影響數百人或是數萬人。甚至碰到災厄戰爭或是秦始皇之類焚書坑儒的政策,思想還可能從此失傳。

 

但在我們所處的網路時代,任何信念、創作、想法、努力、方法、與技能,只要說了出去,它在網路上就留下了軌跡。甚至講的極端一些,在這時代,留下基因還不如留下思想。

 

基因甚至都還有可能被滅絕,但你的思想與信念,一旦能傳遞並影響他人,卻可能永遠流傳。

 

廣義而言,雜貨店與魚店音樂人雖然始終自覺自己毫無價值,但最後其實都永遠在別人的記憶中留下印記了。

 

●關於「信念」這件事

 

劇中「魚店音樂家」以及「迷惘的汪汪」之所以選擇堅持下去,其實不是靠著自己的力量,而是憑藉著從雜貨店老闆的回信中所獲得的力量。

 

雖然就劇情而言,他們的堅持都來自一個誤打誤撞的原因 — —回信的人來自於未來。三個小屁孩知道魚店音樂人的音樂會撼動人心,並知道接下來三十年世界大勢的變化。

 

但他們不知道的地方在於,有時候人缺的只是一個讓自己相信的東西。靠著這份相信,自己即可以抬頭挺胸地面對所有的委屈。

 

 

信念有時候就是這樣的東西。

 

但有趣的是,信念很多時候不是來自於自身,而是周圍人的某句鼓勵與認同。就算明明自己覺得不夠,但別人說你可以,有時候就會願意多待下來多努力一下。

 

而很多時候所謂破土而出一鳴驚人,缺的也就是這樣持續而終於被看到的機緣。一旦突破了那個瓶頸,後面就突然順利了。反而日後回顧,會覺得一切是這麼的理所當然。

 

所以請給周圍的人多一些鼓勵。或許我們都能在身邊多看到一兩個奇蹟。

 

●關於「干涉別人的人生」

 

雜貨店老闆在最後看了Green River的新聞時,自己卻產生了對於過去整個價值觀的動搖。一開始回答疑難,只是希望幫助別人。

 

但看了報紙提到她的死訊,卻開始疑惑,自己給別人的建議,到底是一種幫助,還是是不負責任地任由自己隨意的建議害了對方?

 

講到這個,我也想到自己。

 

我其實自己這十年來,也經常收到各式各樣讀友的來信。在一開始的時候,我也有過類似的疑問:「我真的能任意的涉入別人的人生嗎?我真的能對別人的選擇指手畫腳嗎?」

 

後來我找到兩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是:你永遠不該做不請自來的涉入。如一開始喪禮那段,魚店音樂人的叔叔堅持要他回老家幫忙。連魚店音樂人老爸開口要他別說了,他卻暴怒地堅持自己的干涉只是想要幫忙的好心。

 

 

但無論是不是出自於好心,這類的干涉,其實永遠都會帶來壞的結果。因為老實說,局外人又能知道哪些事情?就算是自己哥哥,也是另一個人。

 

弟弟眼裡看著他辛苦,但實際上哥哥卻著實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不要再做自己這個搖搖欲墜的販魚事業。雖然哥哥自己在油燈枯盡的當下確實也辛苦,但看著孩子能走出不一樣的路,總也是一種滿足。

 

很多時候,我們活著,未必完全就是為自己活著,看到別人能因為自己走出不同的人生,也是某種愉悅。

 

這時候,犧牲也就不完全是犧牲了。

 

但外人哪能周詳查知?所以外人在不理解全面,自顧自地介入,其實不是幫忙,而僅是一種自大,也是一種不必要。

 

至於第二個原則,就是如果對方是真的想聽你的意見,那雖然我們還是不知道他人狀態的全貌,但這時候就坦然地把自己當下收集到最全面的想法,客觀的分享出來吧。

 

這時候不用害怕會害到別人、也不用害怕這是一種對別人人生的介入。因為就真實世界而言,誰也不知道任一選擇以及判斷背後有多少的可信度。我們終究不是神,誰能真正掌握系統全貌?誰又能真正掌握每個選擇的完整百分比?

 

大部分來諮詢別人的人,他恐怕也理解這一點。甚至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的也未必是方向、未必是探索正確答案,往往要的只是一個觀點,一個他可能沒想過的觀點。甚至有時候只是一個背書,一個讓自己堅持下去的信念。

 

 

其實人生有很多選擇,在你抉擇的當下,選擇任何一條路都無妨。選擇固然重要,但對於這個選擇的相信,有時候卻能帶來突破所需的勇氣。而且其實不管給了什麼建議,每個人最終還是會選他感覺舒服的那條路。

 

能被他人影響而挑戰未知的,其實本質就已經是堅強的一群人。他們能被影響、能讓自己走出安適區。

 

當有這麼強大的動力時,就算沒有你作為這個契機,之後也會有別的契機讓他冒險。至於聽了還是走原路的,其實不管你講什麼,最後結果恐怕都是一樣的。

 

所以做你覺得最好的建議,對方自然會做出最好的選擇。

 

●關於回饋自己的狀態

 

其實介入人生是一種責任,讓別人介入自己人生也是一種責任。別人的建議到底在哪些層面起了作用?讓對方知道、讓對方心安、讓對方能夠了解他與世界的連結,這其實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當雜貨店老闆拿出了那份遺書,寫著希望所有被我影響的人,能告訴我到底在那些人生層面產生的影響,並看著大家回來雜貨店把近況寫成回信投入信箱的那段。我有著非常強烈的感動與震撼。

 

 

震撼在於,原來回饋也是一種反過來的支撐。

 

對於雜貨店長而言,談怎麼考試,或是對於他人煩惱的回信,一開始只是舉手之勞。當時自己不需要支撐,自己可以給予別人支撐。但總會在人生某個時間,自己開始迷惘了。自己開始懷疑起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時候,能收到所有這群人的反饋,反而變成讓自己打破迷惘的力量。他能知道這些建議最後是「真的」產生了影響,以及到底發生了哪樣的影響。這些回饋雖然只是一封信,但恐怕比拿到任何實質的回報還更讓人開心。

 

尤其在他將死之前、在他挫折了一輩子、在他只能後半生守著一個小店並辛苦一輩子的最後一天,理解自己的一切努力其實與他人產生了巨大且深厚的牽絆。這是讓人開心與感動的。

 

 

最終,我們誰也不是真正的孤獨,我們其實都跟世界有所聯結。

 

寫到這兒,我在想,或許我們都該做一件事情。好好想想這一路以來,誰幫過了自己。對他寫封信吧。告訴他「因為你,我現在變得不一樣了」。別人給過我他曾經的關心在意甚至是愛。

 

現在的我變得不一樣了,除了能把這份愛、這份信念、這份人際聯結繼續傳遞出去給下一個需要被幫助的人以外,我們其實也可以回頭讓他知道:你當時的隻字片語,對我的人生成就了多麼偉大的結果!

 

讓愛傳出去,也該讓愛轉回去。

 

延伸閱讀

 

我們都要追求「自強號」般的人生....

 

上班45天還不適應 就別撐了吧!

 

真正的「做自己」 是能扮演你想要的角色

更新時間:2018/07/17 17:49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大人學

  • 相信思考,勇於改變 - 學習用大人的角度看懂人生各類賽局。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