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係中的「補償」心態 可能會害了子女

作者 晨恩

2018/04/16 13:05
▲示意圖,非當事畫面/ShutterStock/版權所有,嚴禁轉載

今天早上朋友打電話給我,說他心裡好感動、覺得自己好幸福,我心裡在想是有發生什麼事情嗎?

 

昨晚,他的小孩因為耳朵很痛而哭鬧不止,父母親很焦慮的安撫並仔細地查看,也告訴孩子假日就醫的困難,在擦拭藥物後爸爸陪伴孩子上床睡覺,安撫孩子入睡後感覺會好一點,孩子在隱隱作痛下慢慢睡去。

 

據悉,整個晚上孩子睡得不是很安穩,但還是習慣一大早起床,自己就跑到房間外去玩耍,父親因為疲累而繼續的睡覺。

 

在我朋友平日要上班起床的時間時,他的小孩子跑到父親的床邊,跟他說了一聲「早安」,並拿了自己禮盒中心愛的棒棒糖給我的朋友,並且告訴他「謝謝爸爸昨天晚上的照顧。」

 

他的孩子才五歲,這樣的行為讓我的朋友非常的感動,雖然平時為了管教孩子的行為問題,會用一些嚴厲的方式來斥責與要求,但也相對地給予了許多的疼愛。

 

我朋友常常很感慨的跟我說「當了父親之後,心裡有很多矛盾奇怪的感觸,再怎麼生氣還是會心疼,再怎麼疲憊總是會想陪孩子讀書。」也許就是這樣的態度,讓他跟孩子的互動可以維持在一種信任與瞭解的正向依附關係。

 

在教科書裡,學到了許多有關親子的互動,但始終是一個理想與理論的方向,往往看到身旁的父母們每日的辛苦與無奈,因為在現在繁忙的生活腳步中,照顧孩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是每一個家庭的環境條件都可以用最好的理論去實行,因而會出現了情緒上的矛盾與衝突,一不小心甚至會引發父母的憂鬱或強迫性思考的焦慮情緒。

 

親子關係很重要的課題是建立信任的依附關係,這不是透過給予多麼豐富的玩具、也不是穿著美麗高品質的衣服,更不是享受多變化的出國旅遊。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讓孩子能體會到如何去相互理解,可以建立一個彼此關心與愛護的態度。

 

幸福不只是讚美與滿足,也包含了共同陪伴面對失望,很多人都害怕讓孩子失望,或被孩子看到父母親的爭吵與疲憊的狀態。

 

但孩子可能會因而認為生活中很多是應該的,甚至在關係中認為是沒有爭吵與拒絕的存在,以至於將來在面對到關係中的衝突矛盾時,選擇了逃避或是責怪的思維,認為彼此的關係是不協調而輕易的放棄,忘了「好的關係」是需要努力去溝通與澄清。

 

前不久,有藝人的孩子在美國發生了問題,身旁也確實看到有很多家庭富裕的父母,很小就將孩子送到國外留學,但這些結果卻不見得都是好的,有很多會出現適應上的問題,甚至衍生出關係中的衝突。

 

其中的原因除了缺乏親情的陪伴外,在互動中因為過度擁有了「補償」的關係,讓孩子忘記了對自己行為的責任,甚至永遠以為自己的父母是全世界最厲害與萬能的,於是乎在行為上開始不斷的放大自我。

 

在成長中,孩子一直都是很敏感的,刻意的遮掩或偽裝只會得到反效果。

 

父母平時除了需要大方地給予讚美外,也要適時的讓孩子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也讓孩子瞭解到父母的能力是有限而非萬能的,這樣才可以幫助孩子學習到如何在擁有父母的照顧下,體會與感恩父母的辛苦而減少自己的任性。

 

同時,也讓孩子學習面對自己有困難時,可以勇敢的去表達自己的協助需要,當然也要學習面對自己能力是有限的,而勇敢的去拒絕自己能力之外的允諾,才不會在將來帶給自己一種壓力的人際關係。

 

對許多父母而言,在擁有了自己的小孩之後,人生就起了很大的改變,為自己生活的態度會變得越來越少,心中變得只在乎孩子的成長與未來。

 

在這互動的關係中,深深體會到幸福的元素不是只有快樂,也包括了一些心酸的味道。在這祝福所有的父母能跟自己孩子有深切的互動,在成長的路上相互珍惜這份情緣,好好體會上帝給予我們的禮物與責任吧!

更新時間:2018/04/16 13:05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作者

晨恩

  • 「一個喜歡心理學與輕鬆生活的作家,希望透過心理與生活的結合,能讓每一位讀者在忙碌的生活中,可以因為閱讀與休息片刻後,擁有滿滿正向與溫暖的生活動力。」

    人氣點閱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