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轉型討論  對立方握手言歡

2017/12/17 20:15
圖/中央社

中正紀念堂轉型社會討論計畫今天舉行第3場願景工作坊,與會者對轉型正義、歷史理解、威權的界定沒有共識,但各自理性發言。立場不同的武之璋和蔡丁貴兩人合照傳為佳話。

文化部發新聞稿表示,推動中正紀念堂轉型,是從轉型正義為出發點,面對過去威權統治造成大規模人權傷害,民主化後應透過充分的對話,12月舉行多場願景工作坊。

 


中正紀念堂轉型的社會討論涉及「組織」是否需要轉型,而非簡化為針對更名或建物拆除與否的問題

令人注意的插曲,是立場不同的藍天行動聯盟主席武之璋和公投護台灣聯盟總召蔡丁貴兩人合照,握手言歡,蔡丁貴還接下武之璋的戰帖,要一起進行辯論,引人注目。

根據文化部新聞稿,今天的願景工作坊共有27人參加,年齡、地區及背景皆呈現多樣性,有高中生、大學生、文字工作者、公司職員、現役軍人、退休警官,也有曾在中正紀念堂任職的員工,以及來自不同立場政治團體的代表。
 


東吳大學哲學系教授陳瑤華和建築師謝文貴出席,和參與者分享面對歷史和使用空間的可能性。

出席民眾包括白色恐怖受難者、68歲馬來西亞僑生陳欽生闡述在成大念書時遭受冤獄及酷刑的往事,希望讓與會者瞭解受難者及家屬所受的煎熬。

出生在安徽、來自鳳山的90歲潘長發隨部隊到台灣,分享擔任基層士兵與前總統蔣中正接觸的貼身經驗,他表達希望中正紀念堂維持現狀,但要好好討論發展方向。

出席者表達不同意見,現場討論火花不斷,有參與者說:「我的立場就是跟你不一樣,但我想跟你溝通。」也有表示,「轉型正義的終極目標就是永不再犯過去不當的法律程序及人權侵害,never again」,也有人肯定主辦單位營造客觀中立的對話空間讓大家討論。

分組討論對於轉型正義、歷史理解、威權的界定,彼此想法不太一樣,雖然沒有共識,但是都一一提出各自的想法。

至於要不要移除銅像、名字可不可以改、檔案要公開等都要討論。也有小組提出,中正紀念堂向來是以堂體為主角,可改以廣場為主角,妥善打造為公眾利用空間。

還有小組認為,未來應集結空間規劃專業者、歷史學家及周邊居民等,共同討論空間設計及用途。
 


另有人提出,中正紀念堂轉型是一個重大爭議議題,要經過公投才能證明民意。

文化部指出,願景工作坊目的並非是要作出結論、決定中正紀念堂轉型的方向,而是希望透過公民之間的多元對話及深度討論,促進成員之間的相互理解,更加同理對方的心境。

推動中正紀念轉型的社會討論工作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的審議式民主的社會討論後,進行第二階段的修法公聽作業,充分讓不同背景者的想法皆可以表達參與。(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更新時間:2017/12/17 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