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是冰冷的,但是當台股超過兩萬點,台商回台投資超過2.2兆,出口連3年突破4300億美元,半導體設備四巨頭都在台投資,近四年平均GDP亞洲四小龍之最。
圖/TVBS
想要有這些數字,意味著台灣的基礎建設要夠強韌、水電和土地,也都要滿足台商、外商的需求、政府效能也要不錯,不然台商會回來嗎?外商會來投資嗎? 經濟部長王美花這麼說。
回想2016年剛接任總統時的台灣,總統蔡英文說「確實有一點悶啦」!那時經濟成長率在保1間掙扎、產業空洞化、公共建設發展停滯.....
台灣有可能有新的經濟成長動能嗎?國發會主委龔明鑫說執政前,他還在智庫當學者的時候,那時的蔡主席就找大家研究、討論了。
蔡英文在2009年提出十年政綱,2012年第一次選總統落敗,那時沒有任何職務的她,成立小英基金會,就在這裡喊一群幕僚、學者,把十年政綱裡的大方向,變成政策白皮書,還把執行的路徑圖畫出來。
「往事不堪回首」,當年負責主寫社會福利篇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說。
「往事並不如煙」,當年負責彙整、溝通的前總統府副秘書長劉建忻在一旁這麼回。
他們相視而笑,旁邊還有寫水資源、國土規劃篇的政務委員張景森、新農業的前農業部長陳吉仲、財政篇的前財政部長蘇建榮、能源、產業篇的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和蔡英文前文稿小組長李拓梓,這晚他們回到小英基金會話當年。
大家吃著披薩,七嘴八舌話當年時,劉建忻從包包拿出十年政綱,他說這是當年的成果 ; 接著又拿出一疊資料,封面是「十年政綱檢討報告」。
圖/TVBS
當年說的做到沒有?沒做到是什麼原因?是時空背景的因素,還是當時說大話?劉建忻說總要自己檢討啊,因此他主動請當年主寫的人,反省檢討一下,看看做到沒有!「大家也幾乎都參與執行啊」,我們要負責任啊,剛好也可以留給年輕幕僚們參考!
十年政綱為什麼叫十年?蔡英文說這整個思考和討論的過程,讓我們做政策規劃的人,眼光可以放得更遠。在綠營有點子王稱號的張景森說,想事情要想50、100年後的事,他還說蔡英文在基金會的時候,很常掛在嘴邊的話是「難的事,把時間拉長,做好規劃,就做得成。」
很多事的確是需要時間的,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
這幾年很夯的離岸風電,早在2011年就被寫進十年政綱。那時綠電還沒流行,更沒聽過什麼2050淨零排放。
台灣最需要的就是發電,那為什麼不讓發電,變成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動能呢?
台灣需要新的經濟成長動能,龔明鑫提出了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醫產業、國防產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等,5+2產業創新計畫。
其中綠電就是台灣產業創新的新動能,蔡英文說政府引進了風電,而這幾年台灣最大的投資,就都是來自歐洲的風電廠商。
圖/TVBS
「哇,好近喔!」龔明鑫這天去彰化外海,看台灣第一個大型風場,那是台電的一期風場。
龔明鑫不是只用眼睛看,還拿出手機拍照,看到風機轉啊轉的,他眼睛都亮了,因為離岸風電的計畫,從無到有是他規劃的。
前一陣子全台地震,各風場都回報沒有影響,龔明鑫還是親自來看看。終究台灣位處西太平洋的地震帶上,儘管設計時做了特別處理,防震係數要求比101還高,但是眼見為憑啊!
「都好好的,沒有傾斜,我們度過難關」,龔明鑫看著前方的風機說。一旁的台電總經理王耀庭接著說,「整個基樁,都打在整個岩盤上」。
全世界有20個優良風場,台灣因為地形和黑潮的關係,就佔了16個!
蔡英文說「老天爺給我們這麼好的風場,為什麼不用它來發電」、「同時還能減少火力發電的碳排,也不需要那麼樣的程度去依賴核電,因為核電對台灣的風險,確實比在其他地方高,因為地震」。而核電除了有地震的因素,還有核廢料的問題,雖然被有些人說是綠電,但是蔡英文強調,除非我們現在所擔心的事情,隨著技術發展都可以一一克服。
離岸風電這幾年從一開始的2支,到後來的20幾支,現在是將近300支,龔明鑫說「慢慢的」我們建起來。
會說慢慢,是因為還沒執政前就做了規劃,知道要把港口做好,不然不會有任何人來投資。「基礎建設、母港要做好,外商不可能自己去蓋一個碼頭」,龔明鑫指著重件碼頭跟我們解釋。「強化基礎建設特別預算(前瞻),對台灣後來的經劑發展,其實很重要」,蔡英文說。原來風電的碼頭,是2017年提出的前瞻蓋的。
而外商來台投資風電,在獲得政府全力協助的同時,我們的條件是風機必須在台落地組裝,國產化。負責協調談判的台灣金控董事市長沈榮津,當時他是行政院副院長。
沈榮津英文沒那麼好,都是透過翻譯和外商談判,常常一磨就是四、五個小時。沈榮津堅守原則,常常把外商搞得頭很大,最經典的是有回外商沒做到合約上的事項,還在會議上大打太極,沈榮津不疾不徐,很客氣的一定要對方給個說法,不然不用去坐飛機。
「他們想說政府不會要求,我是要求的。」
「我要求到最後,他們都去跟總統告狀。」
蔡英文笑笑的說,「我是白臉,沈伯是黑臉」。不過蔡英文只是把外商的報告,轉給沈榮津看看而已,什麼都沒有多說。「沈伯哪是可以隨便加壓力的」,相挺的意味很濃!
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發展離岸風電,台灣的技術是亞洲第一,已經開始輸出到日韓。不過還是有很多人說這是錯誤的能源政策,因為有時候會停電。
圖/TVBS
以前發電是採集中式,現在是採分散式。
蔡英文說差別就在,一個地方發生問題,會集中在這裡,不會擴散到其他的地方,因此整個輸配電的系統,要重新考慮。而這就是前陣子地震後,為什麼只有桃園地區常停電, 沒擴及到其他鄰近縣市的原因。
那台灣到底有缺不缺電呢?這幾年台灣的工業生產增長很多,很多台商都回來了,外商的高科技研發中心也設在台灣。蔡英文說我們的GDP成長了40%,從這動態的角度來看,這幾年在電力供給上,投入了很多的心力,還強調各國的電廠都有一個絕活,那就是「調度」。也就是如果靈活調度,缺電的問題會變少,如果調度的不靈活,再多的電廠都沒有辦法解決。
就像水力發電,被說水都不夠了用,還拿來發電,這就讓蔡英文很傻眼。
她說現在的水力發電,是白天用很多的太陽光的再生能源,把水拉起來後,晚上的時候就放下來,那就發電了。因此水庫裡的水是一點也沒有浪費,還是在水庫裡。
另外風電、光電,在用電淡季多發的電,是被質疑沒有用,經濟部長王美花說,「總統給大家的任務是把儲能電池建起來」、「總統逼很緊」、「併網給台電調度」。
多元且穩定的供電,才承接得住2019以來的國際新變局。
我們的產業以前都是西進,現在則是創造出了「回吸」的效應,蔡英文說不管是基礎建設、還是投資環境、人力素質、政府效能都是很不錯的,而且積極協助。
解決了電,那水呢...
全球極端氣候,雨量驟減,蓋新水庫很難。台灣南北雨量又不均,如何把北部的雨水截住,引流到南部很重要。
張景森在撰寫十年政綱時期,就看見這個世界都缺水的趨勢,開始研究調度水的法子,和伏流水的永續使用,因此2017年提出的前瞻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用在水資源上。
「事到臨頭,臨渴掘井已經來不及了」,張景森會這樣說,是因為如果沒有先做好準備,2021年的百年大旱,竹科就完了。
那條救了竹科的水管,叫做桃竹幹管。
王美花說本來預計2021年六月才完成,但是2020年底的時候,就已經缺水很嚴重,因此經濟部水利署的同仁日夜趕工,最後提早四個月在二月就完工。北水南用,把水引到竹科使用,這條水款造價26億左右,但是竹科一季的產值是1300億,兩季就是2600億。
竹科保住,等於世界也保住!
我們的晶片,各國搶著要,還記得歐美各國寫信來跟王美花要晶片的事嗎?那時是2020年底,因此2021百年大旱時,各國跟我們一樣緊張,都清楚竹科的重要性,國際媒體都報導台灣沒下雨缺水的新聞,深怕竹科斷鍊。最後看到蔡政府早就未雨綢繆,準備大水管調度,北水南用時,大家鬆口氣,直接說這是「一根水管救世界的故事」。
圖/TVBS
台灣因為半導體,在世界上的確變得不同,再加上中美貿易大戰,全球都在意資安風險,紅色供應鏈,硬是被「非紅供應鏈」取代。非紅供應鏈是龔明鑫,在2019年接受彭博社專訪時講出來的,當時提出來時,被輿論大虧痴人說夢,覺得怎麼可能會有台商回來,或是什麼非紅供應鏈出現。
回過頭來看,龔明鑫的預測很精準!他所規劃的5+2創新產業,也都陸續發生了效果,台灣的經濟新動能長出來了,是一個沒那麼倚靠對岸的經濟體。
這幾年台灣的各項經濟數據,的確表現亮眼,但是有人質疑,其實蔡政府只是運氣好,剛好遇到中美貿易大戰,台商都回來,才會有漂亮的數字。蔡英文聞言,沒有生氣,反倒是笑笑的說「這樣也可以啊,除非以前的人會承認,他自己運氣不好」,接著話鋒一轉說「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如果你運氣好,但是你沒有準備好,也是沒有用」。
蔡英文的自信,來自於她習慣凡事都做好準備。她交出經濟成績單,只是僥倖和幸運嗎?應該說每一個執政的人,都希望天助、自助、人助。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4/05/21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