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開發VR潛能,需由藝術家領路

作者 王冠婷

2019/10/21 13:00
VR的未來,需經藝術家的探索,才能走出新路

戴上VR眼罩,觀眾就進入一個充滿自由與無限可能的空間,VR的潛力已不侷限於為電玩遊戲帶來更高的真實性與感官刺激。電影動畫產業也看到了這項新科技的魅力,無論是大家熟悉的李安導演或是曾被評為電影業中最有影響力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Allan Spielberg)都投入探索VR電影體驗的行列。

儘管遊戲與影視產業已紛紛投入這項新技術的應用,但HTC虛擬實境內容中心副總裁劉思銘在電視節目《藝術很有事》的訪問裡,仍表示「現在VR是什麼,目前一片空白,唯有通過藝術家的探索才要走出新的一條路」。近幾年透過VR的藝術創作以及美術館在觀展體驗上的實驗研發,也確實為VR體驗開創出多樣的內容與價值。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與橘園美術館、臺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等博物館,皆紛紛藉由VR創造觀眾與展品的互動體驗或是將畫作內容轉化為VR沉浸式空間的方式,以豐富博物館的觀展經驗。

 


除了博物館的展示外,藝術家的VR創作,也帶來許多令人驚豔的成果。有「行為藝術之母」之稱的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於2018年創作名為〈Rising〉的VR作品,觀眾戴上頭罩後,旋即進入一個藝術家被困在玻璃水箱中的空間,伴隨著藝術家的呼喊聲,親身目睹著箱中的水從藝術家的腰際不斷上升至頸間,以此喚起觀眾對全球暖化危機的急迫感與切身感。透過VR科技,藝術家將科學家不斷預警但卻難以在生活中深刻察覺的生態危機,轉化為逼真的體感經驗。

臺灣藝術家黃心健與美國前衛藝術家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曾以〈沙中房間〉獲得第74屆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大獎」,今年兩人以蘿瑞.安德森在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駐村創作經驗為基礎,更再度發表新作〈登月〉(To the Moon)。觀眾進入虛擬的太空空間後,觀眾首先會擁有一個成為太空人的身體,接著身體消失,最後再次重新獲得一個動態的身體,手臂可以不斷延伸,觀眾在其中體驗著持續變化的身體感受。藉由在虛擬空間中創造不斷轉變的身體,藝術家讓觀眾體驗如何超脫身體、不囿於自己的經驗,獲得想像的自由。

在遊戲影視產業中,VR以沉浸式空間,顛覆了體驗與敘事的方式,結合VR的藝術創作,則更進一步地將VR開創出互動深度、翻轉身體經驗、腦內思辯的新方向。

以上評論,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
 

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更新時間:2019/10/22 10:57

作者

王冠婷

  • 台中人,曾任職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台新藝術基金會,現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