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復甦!疫情催生新觀光模式 換匯、保險線上一條龍

作者 台灣銀行家

2022/06/11 08:45
觀光產業經歷疫情衝擊。(圖/TVBS資料畫面)
撰文:楊黎明

【台灣銀行家】觀光產業經歷疫情衝擊,儘管面臨困境,但業者也趁機思考轉型。政府希望提升觀光產業的深度與質感,也希望業者學習新的數位技能,金融業更應該做好場景金融銜接,創造多贏的觀光效益。
 


全球疫情爆發進入第3年,「好想出去玩!」大概是所有人最真實的心聲了。隨著各國陸續推行與病毒共存,逐漸脫下口罩、解除防疫限制,觀光旅遊產業可望從「海嘯第一排」挺進「海景第一排」。觀察日本迎接3年來第一個沒有行動限制的黃金周連假,機場、車站以及各大觀光景點都湧現大量人潮,飛往夏威夷的國際航班更睽違2年再度客滿;未來台灣觀光旅遊曙光已乍現。

傾向「自組一團」  客製化行程更受歡迎

以國人最愛的出國目的地日本來說,日本將開放小型旅行團入境觀光,部分航空公司業者預計今年第3季起逐步增加一線城市的航班數量,旅行社也已陸續規劃日本旅遊商品,推出熱門主題遊程。旅行社就預估,若入境政策解封,今年第4季日本旅遊市場將可逐步回到疫情前同期的3至4成。
 



根據《欣傳媒》「2022旅遊觀光趨勢報告」,在國外旅遊部分,77.7%民眾在今年有出國意願,最想去的國家是日本,其次分別為韓國、中國大陸、泰國等地區。在國內旅遊部分,高達74.2%民眾已開始規劃出遊計畫,旅遊目的地以花蓮(42.5%)、台東(42.4%)、宜蘭(21.3%)最熱門;單次旅遊花費(不限天數)則是新台幣5,001至10,000元意願最高。

至於境外旅遊,有超過4成的高端旅客安排旅遊時傾向「自組一團」,顯示客製化及私人訂製行程更受歡迎;旅遊目的地除了日本居冠外,歐美長程線仍受到頂級客層青睞,其中更有64%的民眾,願意花費新台幣15萬元以上進行一次長途旅遊;另有近半數民眾願意花費超過20萬元進行郵輪旅遊。

業者思考轉型  提升產業深度與質感

先前的疫情,讓觀光直接變成「慘」業。從桃園機場入境旅客雪崩式下跌,就可以看得清楚。疫情前,2019年桃園機場入境旅客超過1,186.4萬人,2020年受到疫情衝擊,入境旅客僅有137.8萬人,2021年更誇張,來台旅客人次剩下14萬人,大部分都是商務旅客,等於平均每天入境旅客只有385人。


出境人數也是一樣,疫情前,2019年出境人次共達1,710.1萬;2020年受到疫情衝擊,暴跌到233.6萬人,2021年出國人次掉到只剩下36萬人,這當中還要扣掉往來中國的台商12.9萬人、還有去美國打疫苗的10.3萬人,接著就剩下去日本的1萬4,049人,桃園機場光是在2020與2021年,虧損就高達新台幣50億元。

觀光產業在經歷疫情衝擊以來,儘管面臨困境,但業者也趁機思考轉型。包括旅行社業者、餐飲、飯店、交通,甚至是遊覽車業者與伴手禮小店等,過往有不少是專做中國團客一條龍生意的,但經過疫情,會發現雞蛋不應只放在一個籃子裡。政府希望提升台灣觀光產業的深度與質感,也希望業者能趁此期間學習新的數位技能。疫後,觀光產業轉骨就能迎來復甦大商機。
 


短程旅遊多於長程  估2023年下半恢復疫前水準

曾任交通部長的無任所大使林佳龍表示,從觀光產業擴散出去,涉及食、宿、遊、購、行,是生活產業的總和,也是內需經濟的火車頭,承載國內大量的就業人口。政府已經與產業協作凝聚「觀光立國」、「觀光主流化」、「觀光圈及產業聯盟」的發展共識,這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未來以觀光為整體目標整合中央與地方等跨單位的資源、鏈結地方的經濟發展,才能創造多贏的觀光效益。

香港宜諾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王劭仁表示,這幾年因大家真的都悶壞了,可以想像全面開放後,海外旅遊的報復性成長;而考慮到價錢與頻率,選擇短程旅遊如日、韓等地一定多於長程旅遊。而觀光產業出現完全復甦、爆炸式成長的時間點,仍將取決於疫情何時能真正像流感一樣。可控的程度要比現在高很多。爆炸式的成長一定會見到,但是預估要完全恢復疫情前的水準,至少要等到2023年下半年之後。

旅行業者指出,從Alpha、Delta一直到最近出現的Omicron,病毒的變異可能成為常態性,短期內也許會造成國境管制重啟,但就長期而言,可能會形成全球共識的防範機制,包含一致性跨境管制流程,以及雙邊國門對等開放原則等。旅客對於旅遊商品的需求也有不小變化,像是國內旅遊意願將受政府觀光政策影響,客製包團更受歡迎等。

 

由於疫苗護照及出入境檢疫措施趨於嚴格,加上交通、住宿、檢疫等旅遊成本增加,未來旅遊預算提高、團費上漲,以及個人健康管理等,勢必成為新常態,出國旅遊門檻提高不少,觀光旅遊產業也必須為各種狀況提前做好準備。

國內觀光潛力大  疫情催生新觀光模式

台灣一年來自國外觀光客的觀光財約新台幣4千億元,但台灣人一年出國旅行消費就花掉8千億元,逆差高達1倍。台灣的觀光產值也只占外匯收入的2.5%,相較於其他國家的平均值10%,顯示台灣觀光發展還有很大的潛力空間。而疫情讓大家出不了國門,如何把這8千億元轉換到國內旅遊?雖然無法全數轉換,但在疫情下為了求生存,這兩年多來也看到政府與業者的努力與用心。

以前台灣觀光業一度對陸客觀光團寄予厚望,但也衍生不少亂象,如景點人潮擁擠或是壓低團價使品質大降,甚至夜市水果攤漫天喊價讓旅客卻步等。但是陸客不來了,疫情又猛力衝擊,在一波汰弱留強後,觀光產業版圖重新大洗牌,雖然業者苦苦咬牙撐著,卻也加速積極轉型,走向精緻與深度,「打斷手骨顛倒勇」,就是最好的寫照。

例如旅行業者龍頭「雄獅」,原本全世界都是市場,但在疫情洗禮下,以集團3,000人之力來拚國旅,催生了美學觀光列車「鳴日號」,以及把台鐵最老火車重新改成觀光列車「藍皮解憂號」等;又如晶華酒店集團雖然等不到商務客,但在積極進行品牌轉型與分眾行銷下,以「城市度假型酒店」的定位出發,推出「郵輪式度假體驗」住房專案,以及「晶華美食到你家」電商平台等,成為飯店產業的創新典範。如果沒有疫情,大概也不會催生出這些新觀光模式。


王劭仁指出,過去2年看到有世界級品牌飯店進駐高雄與台南,包括雄獅集團的鐵道行程;再到北、中、南,甚至到離島,都可以看到政府把不少老宅、老倉庫、小區塊等,以BOT形式釋放出來,讓業者經營文創餐廳等,顯示台灣這幾年雖然有疫情,但趁這個時間點,大家深思轉型的重要性,厲害的行家選擇低點進場投資,之後才有機會享受豐收成果。

從出國旅遊轉為探索在地城鄉,觀光局也適時推出主題旅遊,如2020脊梁山脈旅遊年、2021自行車旅遊年、2022鐵道觀光旅遊年、2023跳島旅遊年,旅遊業者也祭出多樣的深度旅遊,讓民眾體驗在地不同的文化特色,也吸引不少外國部落客口碑行銷。

場景金融銜接  換匯、旅平險線上一條龍

而看好觀光旅遊商機,金融業也應該做好場景金融的銜接,銀行的App都有設計線上換匯的服務,特別是日圓正處於25年來貶值最多,不少「哈日族」都透過線上換匯逢低搶進便宜日圓,以台灣銀行而言,4月底日圓的銷售量較3月中旬前已激增3成,更有些銀行準備與旅行社推出包括換匯、旅平險等一條龍線上服務。

事實上,隨著金融科技與時俱進,也讓傳統的觀光業向前邁開大步。根據調查顯示,對於旅遊數位轉型,民眾最有感的是網路就可以預訂旅遊行程(62.3%),其次是透過行動裝置或電子票券搭乘交通、入住旅宿、進入景區(56.5%),以及透過數位支付直接進行付款(30.2%)。

台灣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進榮就表示,未來是金融科技時代,錢包、消費、旅遊線路都在手機裡,金融科技結合觀光旅遊勢在必行。例如過去中國人出國都是以美元消費,後來則多以微信支付、支付寶等電子支付系統。之後台灣可考慮發展觀光幣等以方便外國人使用。


為了推廣旅遊的數位轉型,台灣觀光發展協會在去年疫情嚴重時,承接政府經費培訓數位人才,像是影片剪輯、手機實境導覽、新媒體數據分析、KOL導遊領隊轉型線上銷售、AR╱VR運用在景點的實際體驗等,已培訓近千名旅遊從業人員,希望能加速旅遊業數位轉型,並帶動金融科技的發展運用。

而晶華集團成為疫情期間全球上市飯店集團少數獲利者,董事長潘思亮表示,響應政府的轉型學習計畫,他趁勢打造晶華集團為學習文化組織,3個月內、200個計畫、10萬個小時,利用「郵輪」概念轉型,讓定位為商務飯店的晶華集團,轉型為適合休閒的城市飯店,改變了晶華的文化,就像重生一般。疫情加速推動產業數位轉型,晶華藉此進入得來速及外帶外送平台,未來將進入雲端廚房、創造數位美食平台。

探索更多精彩內容,請持續關注《台灣銀行家》雜誌
https://taiwanbanker.tabf.org.tw/index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2024史上最熱一年◢

👉地球發高燒台灣未來冬季恐歸零?

👉半顆高麗菜破百,極端天氣惹禍

👉這4電器吃光荷包!教你省電祕訣


更新時間:2022/06/11 08:45

作者

台灣銀行家

  • 台灣金融研訓院創辦《台灣銀行家》雜誌所涵蓋議題報導領域,除了銀行業、證券、保險與金控,亦對國內外政經社會議題、產業趨勢、金融教育等多有關注。期望藉由深入淺出的內容,協助讀者掌握金融情勢變化、重要政策,以及金融產業發展的最新動向,亦延請知名學者專家為本雜誌執筆撰文,提供深入觀點。期許能成為提供國內金融業與從業人員充實專業知能,提升競爭力,促進金融知識普及與資訊交流之最重要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