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過凌晨0時才往生 阿嬤的預立醫療決定揪人心

2018/07/16 11:08
示意圖/TVBS

80歲阿嬤預立醫療決定求善終,但要求往生時間一定要在凌晨0時後,讓醫療團隊傷腦筋。一問才知,阿嬤是心疼家人,預立醫療決定的過程讓全家有機會道謝、道愛,不留遺憾。

80歲李阿嬤(化名)是肝癌病人,她參加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試辦計畫,「預立醫療決定」(AD)。她告訴醫療團隊,她的心願是「好死、不要增加痛苦就好」,人工營養水分、鼻胃管、靜脈營養等全都不要,但只有一個要求,「希望凌晨0時過後才能往生」。

 


協助諮商的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黃獻樑表示,往生的時間無法人為控制,但阿嬤非常堅持,如果醫療團隊不保證往生時間,她就不願簽署AD。

面對死亡的糾結,背後都有深刻的原因。醫療團隊和阿嬤溝通後才知道,阿嬤認為習俗上有「在凌晨0時前死,會回來吃空子孫」,對後輩不利,才會希望過了0時才往生。

黃獻樑說,阿嬤面對死亡時,把自己擺在最後面,只為子孫著想。醫療團隊先肯定阿嬤的用心,阿嬤開始哭泣,陪同諮商的家人也很感動,小孫女過來抱著阿嬤,全家人因為預立諮商的溝通更了解對生命末期的看法、彼此的心情和愛。後來阿嬤並未堅持往生時間,她的心意已經傳達給孩子而不留遺憾。
 


另一個試辦經驗也讓黃獻樑難忘。一中年男子罹肝癌且有脊椎轉移,他在預立諮商談到維持生命治療時特別強調,如果有新台幣300萬元以下的療法他願意嘗試,要求家人一定要把房子貸款讓他治療;但如果超過300萬元就放棄。當時一起諮商的家人,聽了都不發一語且面有難色。

諮商團隊介入了解後才發現,病人和太太感情不好,正在鬧離婚,太太相當不滿,認為房子的歸屬還沒談妥,先生怎麼可以做出房子貸款的無理要求。幸好,他們的2個兒子居中穿針引線,讓病人和太太有更多機會深入討論,把對彼此的怨和糾結理清楚,病人看開了,不再執著,事情有圓滿的結局。

根據全台7家醫院試辦ACP及AD經驗,有參與的民眾反映普遍良好,且ACP執行團隊也深獲感動。許多民眾諮商時是全家大小一起參與,共同面對生命照護議題,有機會帶動全民談死、培養死亡識能的社會風氣。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蔡兆勳表示,面對死亡的恐懼,一直是安寧緩和醫療推動的難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溝通過程可及早進行生命教育,讓民眾提早思考生命末期的選項,及早梳理人際關係,早一點「道謝、道歉、道愛、道別」,走到生命末端時才能無憾放下。

蔡兆勳說,家人彼此對末期照護有共識,且心意相通時,當死亡來臨,因大家心裡溫暖而平安,悲傷的程度不至於愁雲慘霧,有助縮短悲傷期,真正達到病人身安、心安、全家安的境界。

善終是每個人的盼望,蔡兆勳認為,許多社會喧騰一時的名人死亡經驗,恰好都是緩和醫療的核心議題。臨床上遇到很多想安樂死的末期病人,但他們其實不想死,捨不得與家人分離,他們想要活,但因無法求生,又無法面對死亡逼近的折磨,心裡不安、尊嚴受損,才會冀盼安樂死。

蔡兆勳認為,這些病人更應該給予關懷,協助他們找到生命的意義價值和目的,自然會轉成珍惜有限的時間。
 


蔡兆勳也說,他畫了一個圖,把病人放在中間,旁邊包含信仰的神、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姊妹、朋友、工作等社會人際網絡,「什麼人好走?什麼人不好走?當這些關係愈不好的人就愈不好走」。這也是安寧緩和醫療強調病人應肯定自我價值、四道人生、修補關係,並對過去錯誤懺悔道歉的原因。

很多人害怕談死、不願面對死亡;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表示,預立醫療決定就是「死亡準備」的過程,面對死亡、接受死亡的來臨,備妥待辦事項,常跟家人親友討論死亡議題及自己的心願,有計畫地做好這些準備,就不會害怕死亡。

黃勝堅也說,死亡可以是「溫暖」的事,以前鄉下地方若有人往生,家人會把大門的門板拆下來,讓死者躺在上面,附近的鄰居也會開始來幫忙。社區間的彼此關懷從「死亡」開始,從人的失落中,大家互相幫忙,領略失去的意義,亦即「死亡識能」,最容易帶起社區的關懷。推動病主法是生命教育向下扎根的契機,可以讓人與人之間更加緊密、溫馨。(中央社)

最HOT話題在這!想跟上時事,快點我加入TVBS新聞LINE好友!

◤2024史上最熱一年◢

👉地球發高燒台灣未來冬季恐歸零?

👉半顆高麗菜破百,極端天氣惹禍

👉這4電器吃光荷包!教你省電祕訣


更新時間:2018/07/16 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