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婦女髖關節退化 中醫脊骨矯治療舒緩疼痛

記者 施協源 報導

2024/06/29 09:44
「脊骨矯治療法」有別於傳統傷科的治療方式,以輕柔搖晃的手法,將錯位的肌肉、筋膜和骨頭,還原到身體正確的位置。(圖/恩主公醫院 提供)

一位50多歲的中年婦女,經診斷有髖關節退化問題,導致髖關節鼠蹊部位有疼痛不適症狀,走路變得一拐一拐,十分不便。她曾經接受過一些醫療復健,但效果不佳。後來,她被轉介到恩主公醫院中醫部,接受傳統傷科的針灸治療,疼痛感有所緩解,但不久後,疼痛再次反覆發作。在中醫部針傷科主任黃敬仁的建議下,她開始接受「脊骨矯治療法」。這種療法通過旋轉和牽扯的手法,對患部進行15-20分鐘的治療。經過約三次治療後,她的疼痛頻率明顯減少,步態也變得穩定。

「脊骨矯治療法」上半身的脊骨矯治療針對五十肩、媽媽手這類肌肉痠痛的問題,療效顯著。(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的數據,全球約有5.28億人受到骨關節炎的困擾,最常見於膝關節,其次是髖關節和手關節,主要影響55歲以上的人群,其中60%為女性。風險因素包括關節損傷、過度使用、年齡增長和體重過重。衛生福利部的資料也指出,70歲以上的老人中,多數人都有退化性關節炎問題,其主要成因是關節軟骨過度使用和滑液分泌異常,導致關節活動受限,產生疼痛、腫脹、發熱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引發骨刺和關節變形,進而影響活動能力。

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針傷科主任黃敬仁採用了「脊骨矯治療法」幫助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擺脫長期反覆疼痛。(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運用中醫傷科手法能快速且無副作用地緩解退化性關節炎引發的疼痛。中醫師黃敬仁解釋,傳統的傷科治療方式如推拿、按蹻、關節調整,能暫時緩解肌肉和骨骼錯位引起的痠痛,但由於人體姿勢的慣性問題,疼痛易於復發。針對這些情況,需要結合針灸或「脊骨矯治療法」。黃敬仁指出,「脊骨矯治療法」與傳統傷科治療方式不同,以輕柔搖晃的手法,將錯位的肌肉、筋膜和骨頭還原至正確位置,幫助患者恢復身體系統的平衡。這種療法適用於關節受傷、肌肉痠痛、腰椎勞損、脊椎小面關節錯位和髖關節活動障礙的患者。上半身的療法針對五十肩、媽媽手等肌肉痠痛問題特別有效,而下半身的療法則主要針對髖關節問題。相比傳統傷科治療僅需1-2分鐘,「脊骨矯治療法」手法輕柔且複雜,每次治療需約20分鐘。

  

「脊骨矯治療法」下半身的療法主要針對髖關節肌肉的病症,藉由下肢調整,讓肌肉的位置還原。(圖/恩主公醫院提供)
 

黃敬仁提醒,雖然「脊骨矯治療法」有諸多好處,但治療前需經專業醫師評估,並由有豐富經驗的醫師執行。根據台灣復健醫學會的資料,椎底動脈血循不良、動脈瘤、骨骼腫瘤、骨骼感染、不穩定性脊椎及嚴重神經損傷患者不適合進行此療法。此外,已施行脊椎骨釘固定手術的患者因脊椎或骨關節已被固定,療效有限。治療期間患者需調整坐姿、站姿和走路姿勢,避免因姿勢不正確導致的復發,並暫停劇烈運動至少三週。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超夯日本電器竟然還有額外優惠!

👉日本免稅美妝必買這些!筆記給妳

👉存起來!遊日本免稅最高再折17%


更新時間:2024/06/29 09:4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