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花蓮沿海時,正值出太陽的好天氣,海浪也相對平靜,採訪團隊穿上重達十幾公斤的潛水裝備,登上小船,準備出發潛水。潛入深達44米,相當於20層樓高的海域。透過鏡頭,我們看到五顏六色的魚兒在海中自由自在地游動。這些海底生物依賴著人工魚礁來維持生存。看到整個海底魚礁區都是由退役軍艦組成。船體的欄杆、甲板和結構仍然清晰可見,雖然已經被各種藻類和珊瑚攀附,但軍艦的形狀依然可辨。回想起20年前,岳陽艦和大同艦正式退役後,經過評估和調整,在海上進行爆破,然後被沉入海底,成為人工魚礁,繼續在大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花蓮縣水中運動協會理事長張冠正解釋道,人工魚礁具有聚魚性的效果,吸引各種魚苗、中型魚和大型魚類聚集在附近,形成一個生態循環。他們希望能更好地保護這些魚礁,不僅是花蓮,全國各地的魚礁都需要受到保護。在進行清理工作時,他們發現大部分是廢棄的漁網,還有許多魚線和被丟棄的釣魚用品。
當今,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環境永續工作的重要性,並積極投入其中。這種投入是企業責任的一部分,旨在尋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平衡,以確保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鴻海集團作為一家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也積極與大學聯手,共同推動環境永續工作。
鴻海集團環保長 洪榮聰就表示,鴻海當然是以企業的本身,負責的這個社會環境責任為出發點,可是也發現到,極端氣後也帶給我們企業,生存的一定的難度,幫助環境 也幫助不同的產業鏈,能夠在台灣這地方,繼續永續發展下去,所以必須要進行這樣的活動。
將不要的建材垃圾,變身成了貢獻海洋多樣性的人工魚礁,以循環經濟理念為基礎,讓陸上廢棄物,轉化成有用的海洋資源,而這項計畫 始於鴻海集團追求ESG,與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預計在3年內投入2500萬元,以跨領域的合作 發揮成效。人工魚礁在保護海洋生態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透過廢棄建材的再利用和維護管理的努力,我們可以為海洋生物提供安全的棲息地,同時讓人們能夠享受到美麗的海底世界。這樣的努力不僅是當地社區的貢獻,也是我們共同保護地球的一部分。
當然人工魚礁不是打造出來就好了,能不能跟大自然做完美的融合,被接受 也是一大關鍵。
採訪團隊來到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這裡有一桶一桶的培養桶,就是在測試各種不同的人工魚礁,跟大自然的連結性能夠到哪裡。
國立海洋大學教授 李孟洲進一步說明,像這樣的材質,也是廢棄的玻璃,然後擠壓之後形成一個版材,這樣的板材,也很適合海藻的吸附,有休息的地方這件事來講,對生物都是很重要的,在海洋裡面,實際上魚群也好,無脊椎生物 包括龍蝦 貝類,牠們都需要一個棲息的場域,這個棲息的場域不是一片海洋,就可以滿足這些生物的棲息,而是需要非常多 複雜,如同我們生存的陸地,有山有水的這樣複雜的地形,所以當地形越複雜的時候,生物多樣性的指數越來越高。教授也強調,藻礁之後要直接施放在海裡面的時候,實際上這要經過許多的評估,除此之外還要評估說,這生物對藻礁牠的合適性,是否是達到科學上,認為合適的樣子。
國立海大海洋生態研究所所長 識名信也則表示,保育海洋的方法有很多種,研究單位學術單位,所以當然是要教育,第二個是要透過研究,找出一些解決的方式,第三個部份是一般民眾的意識,包括丟垃圾,或是生活的一些習慣,改善也可以 改善海洋環境。
台灣四面環海,保育海洋生態更為己任,著手"人工魚礁"持續進化,也是永續任務中 重要一環。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3/06/12 2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