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席捲亞洲,疾管署在23日也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而昨(24)日國內出現首例猴痘境外移入病例,成為亞洲第三個出現猴痘病例國家。關於猴痘的症狀、潛伏期、傳染方式以及如何防疫等,疾管署也列出詳細指引,包括症狀、潛伏期、性行為風險一次看懂。
Q:猴痘為何叫猴痘?
1958年猴痘病毒(Monkey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Orthopoxvirus)感染症。
Q:感染猴痘的症狀有哪些?
感染猴痘之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膿疱(pustules)階段變化,最終結痂(crust)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Q:猴痘的潛伏期有多長?
猴痘的潛伏期約為5-21天,通常為6-13天。
Q:猴痘的傳染方式?
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Q:孕婦如果染上猴痘,會傳染給胎兒嗎?
產婦若感染猴痘病毒,可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或於產程中因接觸而傳染。
Q:性行為會導致猴痘傳播嗎?
儘管密切接觸已知是傳染危險因子,且已有報告在確診患者精液中檢出病毒,但目前尚未確定猴痘是否透過性接觸傳染。由於確診個案精液中曾檢出病毒DNA,雖目前尚未確定是否具有傳染力,仍建議男性病患於出現症狀後三個月內應避免各種性行為,或全程使用保險套。
近期歐洲疫情為首次MSM持續傳播案例(與西非或中非無已知流行病學連結),評估病毒通過密切接觸人傳人之風險為高,但無密切接觸個體間傳播風險很低。
Q:怎樣才能對猴痘有免疫力?
研究證明,接種天花疫苗預防猴痘的有效性為85%,惟臺灣自1955年起就未曾再有天花病例發生,因此自1979年起即停止牛痘接種,故該年以後出生之臺灣民眾均為未接種之易感族群。
Q:目前有疫苗對抗猴痘嗎?
目前國際間核准使用於預防猴痘之疫苗有MVA-BN與ACAM2000(緊急試驗用新藥),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給予高風險醫護人員、處理正痘病毒之實驗室人員或第一線公衛人員等高風險族群疫苗接種。另建議對曾有高風險接觸之密切接觸者在最後一次接觸四天內給予暴露後預防接種(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PEP)。但現階段尚不建議大規模疫苗接種。
Q:目前有藥物能治療猴痘嗎?
目前有數種藥物可用於治療,但僅建議嚴重病患或免疫低下者使用。而國內目前尚未備有下列藥物。包括:Tecovirimat、Cidofovir與Brincidofovir以及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 (VIGIV)。
Q:如果我有接觸猴痘確診者該怎麼辦?
猴痘主要是經由與確診病人直接接觸、或接觸受病毒污染之物體或表面傳染,其潛伏期為5-21天。為避免疾病傳播,因此密切接觸者即使目前無症狀,仍應自最後一次暴露日起進行健康監測21天,密切觀察是否出現發燒、寒顫、淋巴結腫大或皮膚出疹症狀,並由公共衛生人員每日進行電話訪視。接觸者若未出現症狀,可照常工作與生活,但為降低傳播風險,應避免捐贈器官組織、母乳、血液或精液。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即聯絡衛生單位就醫評估。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