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襲捲全球,來到第三年了,台灣在今年走向與病毒共存,這些日子以來,因為Omicron疫情大爆發,急診擁塞,醫護一一確診病倒,重症兒童轉院苦尋床位,疫情就像照妖鏡,照出台灣醫療多年來的困境,從重症資源、護病比到分級醫療,疫情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功課,來看我們的專題報導。
打開傘幫孩子擋陽光,小朋友累倒在媽媽懷中睡著,急診室外,不少家長帶小孩排隊等待就診,這是5月上旬的景象,而就在幾天後,基隆一位兩歲確診男童,發高燒到42度,需要緊急轉院到醫學中心救治,中間聯繫4家醫院都沒有病床,最後由台北榮總收治,搶救後仍不幸死亡。
資深記者王薏絜:「這邊是學齡前兒童就醫綠色通道,是由兒科專科醫師看診,他們也是最了解小朋友的病情變化,之前指揮中心宣布,要設置(兒童)綠色通道,就是為了避免當時各家醫院的急診爆量,就診的民眾實在是太多了,而排擠到兒童的看診時間,但是綠色通道無法解決的就是,重症兒童病床和專科醫護緊繃的現況。」
中央指令一下,各家醫院只能使命必達,但綠色通道的人力,其實是挖東牆補西牆,將院內的兒科量能挪一部份出來,醫護苦撐著。
確診兒童:「找爸爸!」
小朋友哭著想找爸媽,身上都是管線,讓人看了很不忍,護理師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仔細地幫小病患穿好病人服,另一間專責加護病房裡,四位醫護在照顧一位插管重症的小孩,幼童難以像成人,能夠清楚描述哪裡不舒服,用藥、臨床治療都和大人不同,需要經驗老到的兒科人員,尤其是重症醫療。
林口長庚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小朋友的一些治療,比如說藥物的劑量,必須算得很精準,我們有時候是用每公斤體重來算,有時用那個體表面積,每平方釐米多少劑量來計算,但是大人的話,大人常常40、50公斤到100公斤,用的藥量差不多,在那個(專責加護病房)裡面工作的話,我們壓力會很大,這也是我不敢離開病人,不敢讓病人離開我的視線,一個很重大的原因。」
採訪這天是下午快四點,林口長庚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從前一天清晨五點開始,已經快35個小時沒闔眼,疫情大爆發,也燒出少子化下,兒童重症資源持續萎縮的困境。
林口長庚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像我年近花甲(60歲),還要35個小時不睡覺,那年輕人(醫師)看到了自然心裡也會,有一些衡量(選不選擇兒童專科),將來要不要過這種生活,兒童的醫療,的確它的量能可能在縮減,因為兒童會生病就是變少,兒童自己也變少,但是像這種情況(傳染病重症),不見得以後就不會有,所以在公共政策方面,是不是應該還是要要求,就像當年SARS一來以後,在醫學教育方面會有一些改變,那以後呢就是說是不是所有的醫護人員,都或多或少在訓練的當中有一些兒童的經驗。」
長庚護理師vs.病童:「你要吃什麼?你要吃果凍嗎?媽媽...」
如果一個孩子都不能少,政府必須投入更多的兒童醫療資源,而在這次與病毒共存的路上,是醫護的斑斑血淚堆疊出的。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022.5.30):「空床有5520,空床率40.6%。」
指揮中心每天不斷強調空床率,看似很有餘裕,但多個醫療工會在5月10日,集合在疾管署前抗議,當染疫病患越來越多,醫護自己確診人力越來越少,有床沒人可顧才是第一線真實。
而指揮中心後來還放寬專責病房護病比,原本上限是1:5,調整為醫學中心1:9,區域醫院1:12,地區醫院1:15,再祭出多顧一個病人,可以領兩千元津貼,但這不是錢的問題,何不食肉糜的政策,引爆反彈聲浪,最後中央才稍微讓步,拍板定案1:5為原則1:7是上限。
台大企業工會會員代表楊心慧(護理師):「我1個人對5個人,如果有3個老人,需要翻身、抽痰、灌食,而且甚至是每兩個小時,那我根本就是就已經做不完了,怎麼可能有辦法把護病比就是提高到就是1:7、1:9,那除非你們對於就是現況的,除非你們對於現在的醫療的品質不要求,你們可以接受你們的家人生病,然後我們沒辦法及時的去幫他換尿布,他泡在屎尿裡面,那就算是一般就是輕症到中症的病人,即使他們可以就是活動自如,可是因為他們就是,被關在隔離病房的關係,所以許多時候,我們也必須要就是提供他們很多的支持,例如就是他們可能覺得醫院的餐不好吃,他們會叫外送,那誰去拿那個外送,就可能是護理人員分批(拿)。」
台灣的醫療人力,在疫情前就很ㄍㄧㄥ,疫情進入第三年,是醫護用肉身擋在病毒前。
北榮護理師:「你看,擦涼涼而已喔,涼涼的,來來,我們會數,來,會數,來。」
五位護理師安撫著怕打針的小朋友,希望降低他的恐懼。
資深記者王薏絜:「大型的BNT兒童疫苗接種站,6月1日正式啟用,這個點是由台北榮總駐點接種,他們總共出動了80名的醫護,而在外面的自由廣場的,車來速的大型篩檢站,也是由北榮負責的,他們單日採檢最高峰有1900多人。」
醫院要承接很多政府開出的任務,疫苗接種篩檢站,不斷加開的專責病房,疫情是照妖鏡,照出台灣分級醫療多年來都難落實,照出急重症科別的人力缺乏,照出護病比的艱辛,而新冠肺炎是全世界這麼多年來,遇到最大規模的流行病,接下來它又會怎麼演變。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新冠肺炎的這個病毒,慢慢慢慢可能會跟它的,它的那個前驅者(歷史上冠狀病毒)一樣,可能之後會變成一個類似感冒的病毒,很多國外的病毒學家看法也是一致,那但是這樣並不是說我們現在就可以掉以輕心,因為它現在還在轉變期,我們的估計,它大概還要再一年或是兩年,它才會降到跟感冒類似,所以這段時間還是要謹慎。」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認為新冠病毒,最後會感冒化不是流感化,而有冠狀病毒之父美譽的院士賴明詔,也認為新冠病毒對人類的威脅,會越來越小。
中研院院士賴明詔:「病毒在外面是不會自己繁殖的,所以它必須要感染人的細胞,在人的細胞裡面它才能繁殖,病毒如果把細胞破壞掉,它就沒有辦法生存,它就消失掉,所以它很聰明,它不會把細胞殺死掉,所以它的毒性就會減少,就是和細胞和平共存。」
面對病毒,我們可以不用像一開始那般害怕,但要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永遠做好準備,人類不會知道下一個新興傳染病,何時會來。
《TVBS》提醒您: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疾管署持續疫情監測與邊境管制措施,如有疑似症狀,請撥打:1922專線,或 0800-001922。
◤Blueseeds永續生活◢
更新時間:2022/06/19 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