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大師余英時。(圖/中央社資料照)
中國思想史學者余英時8月1日在美國去世,享耆壽91歲,他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華裔學者之一,反共立場鮮明,對政治持「遙遠的興趣」,論政而不參政,2014年獲得首屆唐獎漢學獎,來台曾造成轟動。
余英時出生於中國大陸天津,先是師從於國學大師錢穆,後又遠赴美國哈佛大學,接受西方學術洗禮,專長以現代學術方法詮釋中國傳統思想。曾任職於哈佛、香港中文大學、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並於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余英時闡述的古代中國反智論、道統與治統、內向超越與外在超越等理論,深刻影響半個世紀的漢學研究。早期他以英文著書,後來為讓東方讀者也能理解,改用中文撰述。余英時被視為知識分子的典範,最後的史學大儒。
對於中西文化異同,余英時的理論至今仍影響著學界。他闡述西方文化以「外在超越」為主流,認為在現實世界外還有一個理想的超越世界(彼世),進而批判現實;而東方主流的儒家、道家價值觀則是「內向超越」,現實、超越兩個世界不即不離,追求的則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2014年唐獎舉辦首屆評選,各獎項要挑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為唐獎打開世界知名度。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回憶,揭曉首屆得主是余英時後,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都獲得非常正面的反應,為漢學獎奠定重要的基礎。
余英時2014年來台領獎,曾造成轟動,由於學術圈的好友眾多,訪台行程幾乎滿檔。當時兩岸互動頻繁,余英時的公開演講,吸引大量中國大陸學生聆聽,其中一場在中研院,甚至不得不加開視訊教室,才有辦法容納從各地蜂擁而至、想一睹大師風采的民眾。
余英時在記者會上,從中國的孔子學院、香港普選到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各種議題都能侃侃而談。他反共色彩鮮明,對於因反對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服貿)的學生運動,持支持的立場,但也提醒抗爭方式要有「修養」,以和平手段對執政者施壓壓力,用選票制裁不合理的政府。
余英時當時感慨地說,中華文化幾千年來的朝代更迭,都是靠暴力流血完成,台灣民主化首度打破幾千年來的循環,民眾要珍惜難得的民主自由。余英時對學運有讚揚有提醒,台灣各媒體因不同立場,擷取不同的重點大篇幅報導,也形成一個有趣的現象。
余英時經常投書評論兩岸政治,但堅持論政而不參政,自稱對政治只有「遙遠的興趣」,扮演公共知識分子的角色,從學術立場提出理性建言。當年余英時因唐獎來台,時任總統的馬英九除了公開的頒獎和晚宴,還單獨邀請余英時吃早餐,時任行政院長的江宜樺也親自送機,在機場貴賓室請教國政,一談就是2個多小時。
對於近年越演越烈的中國、美國競爭,余英時主張並非「文明的衝突」,因為中國共產黨不代表中國文明,與美國價值的競爭主要是「極權與反極權的衝突」。他強調台灣在世界的角色,代表著中華文明幾千年來,第一個出現的民主自由體制,靠選舉完成輪替而非流血,但也不斷提醒台灣的民主仍不圓滿,民眾需要持續涵養人文素養。(中央社)
◤日本旅遊必買清單◢
更新時間:2021/08/05 15:18